瓷器混血儿:喜欢对话而非独白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7月06日 08:36:21

外销瓷,在博物馆的瓷器展陈中,通常较容易识别。像是混血儿,令人既熟悉,又陌生。它发端于中国,却带有异域风情。——这里所说的外销瓷,指明朝中叶以后至清朝的瓷器。

外销瓷是瓷器中的混血儿,它的风格,诞生于文明的对话而非独白。

在观复博物馆陶瓷馆里,有一列玻璃长柜,展示着各式各色的外销瓷。

这些瓷器的花样看似缤纷,但作为当年的“特别订单",其实亦有规律可循。

鎏金锁瓷光

譬如展柜中有一对华美的豆青釉镶铜鎏金柄执壶,很有辨识度。它的显著特征是“瓷器+鎏金”的奢华效果。

豆青釉刻蕉叶饕餮纹扁瓶镶铜鎏金柄执壶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单色釉。在瓷器器口、器座上饰以金灿灿、犹如西方油画框般的鎏金铜附件。器口的金属,精雕细刻,做成壶流。提把向上卷起,以洛可可卷草-法式纹样的姿态,打造成执把。

鎏金铜附件的加入,令作为陈设器的青瓷瓶,一变为具有装饰效果的执壶——这是18世纪法国人的手笔。

两只笔筒,镶嵌法国鎏金青铜底座,笔筒:康熙年间,金属附件:1780-1790年,V&A藏

两只花瓶,镶嵌法国镀金青铜附件。花瓶:康熙年间,金属附件:18世纪后期或19世纪,V&A藏

给中国瓷器镶嵌欧洲金属装饰的做法,是18世纪外销瓷“形式”的其中一种。

在青花瓷上,镶嵌英国银制附件,使成执壶。青花瓷出自景德镇,约1600年。在1600—1610年间,在英国安装托架。路易斯C.G.克拉克博士捐赠,V&A藏

鎏金的青铜附件叫做 “ormolu”(鎏金青铜饰)。特指将金箔或金粉通过汞鎏金工艺附着在青铜表面,形成华丽的金色装饰。

这一工艺在17-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广泛应用于家具、钟表、瓷器与室内装饰,与中国外销瓷的结合更是东西方贸易史上的经典案例。

两只碗,两个水壶和一件花瓶组合,镶嵌法国鎏金青铜附件。碗和水壶:乾隆年间,金属附件:1740-1760年,V&A藏

外销瓷:清代 四方铜鎏金镶嵌:18世纪法国,苏富比

在一对中国瓷娃的手捧中,镶嵌铜鎏金烛台,瓷器:清康熙,烛台附件:铜鎏金 18 世纪 ,法国,苏富比

其实早在14、15世纪,欧洲人就推崇给进口、稀有的物品,镶嵌金属附件,以提升这些珍品的价值。

17世纪粉青釉太狮少狮连鎏金底座

苏富比

到17世纪早期,瓷器作为餐具或室内装饰品被销售到欧洲,欧洲人开始给瓷器装上精致繁复的金属附件。一方面为了突出瓷器的精美,另一方面为使这些远东器物,更完美地融合进欧洲的室内装潢。

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式家具,乌木,鎏金青铜镶嵌,苏富比

一对鎏金青铜镶嵌的中国绿松石瓷双鲤鱼花瓶,19世纪

梨形瓶,镶嵌德国鎏金青铜附件,瓶:元代,金属附件:1720年,V&A藏

德国人看重实用性,德国人给瓷器装上金属附件,更多地是转化成烛台、钟表、台灯或书桌用品。

给外销瓷装上金属附件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19世纪。

瓷间的身份密码

在观复博物馆的展柜里,还有一种外销瓷的形式,即纹章瓷。

墨彩描金“夏”主题纹章图盘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产于乾隆时期的瓷盘,墨彩描金、以素描和版画形式,绘制四名裸体卷发小天使,背景是一片浓郁繁茂的树冠。它表达着生如“夏”花的主题。瓷间身份的密码在哪里呢?

盘心画面正上方,绘有一枚纹章——墨彩貂。貂的英文是marten,Marten也是姓氏。有一种说法是说这个纹章,代表英国商业银行马丁斯(Martins)家族。但marten和Martins从字面上并无关联,后者从词源上源自拉丁名 Martinus,与“战神Mars”相关。如果确有关联,难道是因为貂象征着珍贵、敏捷,以隐喻银行的品质?

五彩描金纹章瓷盘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另一件,五彩描金纹章瓷盘,纹章大而居于盘心。

纹章的设计来自植物纹样,类似缠枝忍冬和相互盘结的藤曼。

订制瓷盘的主人,根据馆藏介绍说明极可能是托马斯·雷(Thomas Ray)。他的身份是第一位获得奥地利当局授权,与远东进行贸易的私人船主。瓷盘中心婉转交结的金彩藤蔓纹饰,正是该位私人船主的姓名缩写。

订制纹章瓷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欧洲人向中国景德镇和广州的窑厂订制纹章瓷。历经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顶峰。欧洲皇室、富绅家族、贵族家庭,都是纹章瓷器的主要客户。

当贵族阶级用中国瓷器喝茶或热巧克力时,餐具上饰有纹章,用以展示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品位和家族关系。

家族纹章,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家庭族谱、贵族联姻和企业身份的标志。在维护和发展社交网络和社会关系上,是权力、身份与跨文化贸易的符号载体。

最早的纹章,出现在银器、纺织品和家具上,瓷器被进口到欧洲后,纹章就延申到瓷器上。

盘,饰以法国德·纽弗威尔家族纹章

1725-1735年

V&A藏

盘,饰以法国格兰德-乔治家族纹章

1722-1735年

V&A藏

杯和杯碟,饰以洛可可边饰和法国勒·格兰德家族纹章

1755-1760年

V&A藏

欧洲戏仿

展柜中另有一种外销瓷,造型、纹样明显来自西方,却在笔触、味道上,流露着景德镇工匠的手法。——这种“特殊订单”,制作者仍是中国陶瓷工匠。

青花描金绶带花蝶纹折腰盖瓶一对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席纹地开光褐彩西洋风景图-妇人耳海棠形盖瓶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按照1700年“甲方"的要求,欧洲版画、尤其是18世纪的法国雕版画,题材包括:基督教故事、寓言与历史事件、求爱场景与打猎、农业与战争、名人和政治事件等画样,一起被送往中国,提供给景德镇工匠参照临摹。于是诞生了一种混合风格:本地与西方进口图样,自由地组合到一起。

瓷器组,饰以“吹乐人”图案 1740年

V&A藏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里,有一套瓷器组,饰以“吹乐人”图案。其中一个瓷盘,和观复博物馆藏“墨地粉彩小号手图盘”极为相像。黑色背景上的两个乐手穿着土耳其服饰,一个吹法国圆号,一个吹小号,是西方人对 “异域东方人”的幻想。

墨地粉彩小号手图盘、青花五彩描金人物纹盘、粉彩猎人图盘、矾红描金白料彩花卉纹盘,清雍正朝至清乾隆朝,观复博物馆藏。

这类彩绘外销瓷,主要运用粉彩——增加白料画出层次参差的变化。作品风格中西混杂。

在造型上,景德镇工匠用瓷土复制来自德国、英格兰、荷兰和法国的银器器型,并且对不同器型加以重新组合或改造。如展柜中成对的“青花描金绶带花蝶纹折腰盖瓶”,瓶身形制由古希腊双耳细颈瓶演化而来。

了解中国瓷器全貌,外销瓷是其中一章、有趣的一章。外销瓷诞生于中西方商业文明的对话,是最早的世界性商品。在英国伦敦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内,藏有大量中国外销瓷,现已由该馆研究员撰写成书——《中国外销瓷》。本书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中国外销瓷藏品为线索,讲述了16至19世纪中国瓷器出口至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的历史。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外销瓷最丰赡的博物馆之一。书中近200件精品,均系该馆藏品首次公开出版,全面展示了中国外销瓷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中西融合的器型以及外来的绘画纹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