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无“寡头”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7月08日 00:57:26

整个外卖乃至本地生活领域并没有很高的进入门槛,竞争壁垒也不高,这是一个多元竞争、多方博弈、无法垄断的市场。

撰文丨艾川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7 月 5 日),是中国外卖市场值得铭记的一天。

7 月 5 日晚间,阿里、美团两大平台放出了天量且大额的外卖红包券,在用户以不可思议的价格订到了奶茶、咖啡、快餐的同时,社交媒体戏称这晚成为了 " 奶茶店店员末日 "。

这场 " 外卖大战 " 是阿里率先引发的。阿里内部将 7 月 5 日定为外卖冲单日,据传其目标是峰值订单超过美团。根据阿里发布的战报,这波冲锋过后,淘宝 + 饿了么的日订单正式突破了 8000 万单。这不仅是京东外卖的 4 倍,甚至超过了去年同期的美团——去年二季度美团的日均单量约为 6800 万单。

阿里来势太猛了,一出手就打破了固有的行业格局。

为了应战,美团当晚也上线了大批外卖优惠券。美团内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 7 月 5 日 22 时 54 分,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已经突破了 1.2 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 1 亿单。

阿里的强势进攻,不仅可能让外卖市场变盘,更揭露了一个反行业常识的真相——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强度远超想象,其头部集中度远远低于内容、通讯、出行等其他互联网领域。长期看来,这个行业很难形成 " 寡头效应 ",也几乎不存在超额利润。

01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中国外卖市场成为了互联网大厂的兵家必争风口。

6 月 1 日,京东宣布,外卖日订单量突破 2500 万单," 从零到一 " 仅用时两个月。

作为市场第二的饿了么,在京东的冲击下一度失语,不少舆论判断其将被京东超越,滑落至市场第三。殊不知,阿里此时内部已憋了一股劲,正在策划大规模反击。

此役,阿里不止派出饿了么出战,淘宝、支付宝等一众超级 App 纷纷上阵拿出大规模补贴,规模超过百亿元,提供免单、大额优惠券等优惠。

4 月的最后一天,阿里高调将淘天旗下即时零售业务 " 淘宝小时达 " 升级为 " 淘宝闪购 ",在主站里开设 " 闪购 " 的一级入口来正面迎战。

阿里协同作战的威力立竿见影。6 月 23 日,阿里方面宣布,截至当天 12 时,淘宝和饿了么的日订单数已超 6000 万。

要知道,此时淘宝和饿了么协同还不到两个月。

阿里内部军心大振,决意增加筹码,7 月 2 日宣布将在未来 12 个月内进行 500 亿平台补贴。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 7 月 5 日,正是阿里设定的第一个冲单日。有消息称,阿里外卖的目标是 2 到 3 个月后,整体订单与美团对齐。

甚至有市场传言称,马老师现在最关注阿里两个业务,第一个是 AI 阿里云业务,第二个就是外卖。

阿里展示了真正的 " 钞能力 ",导致国内外卖乃至即时零售市场风云突变。

02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舆论对于国内外卖市场曾经有一个言之凿凿的判断:市场高度集中,头部平台占尽优势,甚至具备垄断能力。

乍一看,这似乎有些道理,毕竟,美团占据了外卖市场过半份额,是无可争议的王者。但实际上,相较其他互联网业态的头部企业,美团的市场份额并没有那么突出,利润规模更是远远落后。

而现在,随着京东和阿里开始发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行业头部平台的地位,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稳固。毕竟,仅两个月之内,京东 " 从零到一 " 做外卖都能抢到 2000 多万日订单,阿里更是订单翻了 3 倍。这说明,只要其他平台想做,不仅随时可以入场,还可以拿下不少订单。

事实上,国内外卖平台 2(美团 + 饿了么)+N 的局面稳定已久。大家只看到了 "2" 而忽略了 "N"。这个 "N" 包括京东、抖音、滴滴、快手等等,这些平台都能做外卖,很多也确实尝试过。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新平台在抢市场时,为了赢得舆论支持,喜欢拿 " 垄断 " 说事。

比如 4 月有平台入局外卖市场之时,声称竞争对手强迫骑手 " 二选一 ",但后来被证明这是个别平台为了争夺舆论而精心准备的话术,这套逻辑恐怕他们自己连一个字都不会真的相信。

面对最近外卖市场的大开大阖,所谓的 " 垄断叙事 " 已有不攻自破之感,整套逻辑都说不圆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真有所谓的垄断,新入局者又怎么可能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一举逾越了传说中牢不可破的竞争壁垒。

如果真有所谓的垄断,追赶者又怎么可能也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将日订单量频频提升至历史新高,甚至直接喊出整体订单量要跟头部平台并驾齐驱。

如果头部平台一手遮天把控着市场,那新玩家连入场的机会都没有,追赶者更不可能在长期落后的情况下还试图翻盘。

这一切都说明,整个外卖乃至本地生活领域并没有很高的进入门槛,竞争壁垒也不高,这是一个多元竞争、多方博弈、无法垄断的市场。

其实外卖跟电商有点像,竞争一直都存在。这就好比,2016 年前后,很多人相信电商市场真的 " 固化 " 了,还有人认为阿里搞垄断,但没两年,拼多多后来居上,抖音横空出世,行业格局重新洗牌。

现在,还有谁还去提电商市场有多垄断,竞争壁垒有多高?现在阿里和京东这两个 " 一生之敌 ",在电商行业鏖战多年之后又转战外卖行业,这只能说明,外卖行业的竞争壁垒比电商还低,阿里还有更大的野心。

03

互联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规模化的产业,赢家通吃,输家出局,很多领域的竞争和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但身处其中的外卖市场,为何难以形成高不可攀的竞争壁垒?

其一,如前所述,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关键词就是 " 内卷 ",也就是过度竞争的意思,从电动车、电商、餐饮再到更古早的钢铁、服装、家用电器,无不是如此。

试问,如何在一个供给无限丰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大环境中,在具体行业形成所谓的 " 垄断 "?如何在一个卷天卷地的餐饮市场中,在外卖这个更细分的市场形成独占优势?

其二,外卖的行业特性,天然不具备所谓不可突破的行业壁垒。

什么是外卖市场的行业特性?

分散。

除了极少数连锁巨头之外,中国餐饮行业是由无数家中小餐馆组成的,行业极其分散,有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餐饮企业存量达到了 1680 万家。其中火锅总门店数超过 50 万家,茶饮超过 60 万家,咖啡超过 25 万家,

任何一家平台企业,在如此巨大的餐馆数量面前,面对如此分散的供给,很难形成绝对把控力。

再说骑手。中国外卖骑手总量在 1000 万人以上,与平台的劳动关系也或紧密或松散,很多骑手也是以众包形式在多平台跑单,切换平台不过就是换一身工作服罢了。哪个平台有能力对如此庞大、如此复杂的群体实行 " 有效控制 ",恐怕是既无心力,也无财力。

还有用户。在外卖行业,平台企业鲜少大谈 " 用户的忠诚度 ",不是他们不想以此自我标榜,实在是故事说不圆。但凡哪家平台企业祭出新的补贴,社交媒体上便是铺天盖地,又有多少用户不知道,又有多少用户不会跟着补贴走。

最近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单单吃个午饭,都会找两个平台下单。

也就是说,任何一家外卖平台对商家、用户、骑手这三方都没有绝对把控力,任何一个参与方对平台也没有多大的依赖度。平台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平衡方,在商家、用户、骑手之间小心翼翼达到维持一种利益平衡。

就像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袁哲说的,外卖、即时零售,以及整个本地生活领域,看似头部平台市场集中度较高,但行业特性决定了竞争壁垒并非不可突破。" 各方都有自主选择权,企业才有动力持续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共同做大行业规模。"

有人问了,既然外卖行业难以形成行业壁垒,为何有企业能够在外卖市场占据七成市场份额呢?

答案不是因为哪家平台有所谓的绝对把控力,而是这个市场过去并未引起其他互联网巨头的足够重视。

不重视的原因当然有很多种。

比如看不上,抖音外卖浅尝辄止,是因为研判 ROI(投资回报率)太低,抖音的流量需要灌到变现率更高的游戏、电商等业务中去。

比如看不准,京东很早就布局了本地生活,也尝试过外卖,但一直战略摇摆,此前并没有花大力气去做。

比如业务线太多。阿里从未像今日如此举集团之力撑持饿了么,阿里家大业大,有多条更有想象力、更赚钱的业务线,对外卖这种苦活累活很难走心,一度还传闻要将饿了么卖给抖音。

再比如,补贴不起了。2015 年,百度一度曾占据约三分之一的外卖市场份额,但在之后的外卖补贴大战中,百度束手束脚,不愿投入巨量资源与对手近身搏杀,从而一步步地走向边缘化。

说白了,外卖市场都是苦活累活,赚的都是辛苦钱,相比其他互联网大厂的光鲜业务,外卖不仅利润率不高,还需要地推,需要 " 脚上沾泥 ",不是光在会议室里说点互联网黑话,制定一些大战略就可以一劳永逸的。

这种苦活累活,没什么人愿意干,不是太正常了?

很多人看到外卖貌似现在成为了风口,但他们选择性遗忘了,这个行业亏了多少年,外卖平台贴了多少钱,才把市场做到今天的规模。头部平台美团一直到 2019 年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足足亏了 9 年。

在这其间," 聪明人 " 对外卖业务退避三舍,不是太正常了?

据说曾国藩的治军秘诀是 " 结硬寨,打呆仗 ",而今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一板一眼地打硬仗,忍住不赚容易钱而赚辛苦钱。

曾国藩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啊,所谓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就和价值投资一样,人人都知道对,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的遵循。

时至今日,外卖行业越来越规范了,也告别了早年的粗放竞争,进入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大量外卖骑手同时在三个平台跑单,商家可自由选择入驻自己认可的平台,用户更可以跟着补贴力度选择在何处下单,外卖和本地生活市场进入全新的竞合阶段。

不过,站在整体市场的角度来看,充分竞争显然对各方都是一件好事。商家能有更多订单、用户能享受更多优惠,就连骑手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去年,中国即时零售订单的总规模是日均 1 亿单左右,经过几家企业的来回竞争,行业的日订单量峰值迅速攀升到了 2 亿单,不仅提振了消费,也让不少实体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社交媒体上,上亿消费者的态度则更为一致:往 " 死 " 里打,千万别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