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仲裁委仲裁员张毅:人工智能绝不能替代仲裁员的裁决地位

在广州,AI智能工具已实现对仲裁全流程的有效管理。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司法行政领域的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展开交流。
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徐想 摄)
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在见面会上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已经广泛用在仲裁领域之中,并已深刻改变了仲裁的服务方式,但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仲裁程序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不能替代仲裁员裁决者的地位。
仲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张毅介绍说,仲裁员就是一名中立的裁判员,仲裁就是双方有了纠纷都自愿找到这名裁判员来评评理,“这名裁判员听完双方说法后给出公平公正并且双方都认的解决方案,这样双方的纠纷就不用通过打官司也能得到迅速解决,这个解决方案是有法律效力的,谁不执行都可以申请法院的强制执行。仲裁在国际上可以通过纽约公约得到缔约国承认和执行,这是仲裁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之一。”
过去17年里,张毅一直从事一线仲裁业务工作,参与办理的仲裁案件超过4000件。在他看来,仲裁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高效便捷、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我曾经办理过一个企业向外国出口产品的案件,该案件交易是在外国,企业到我们这里立案的时候,提出在境外存在取证困难的问题。我们了解情况后,当即与该国有协助关系的某国际商事仲裁院进行了解,请求协助,进而使得企业依法在该国完成取证。在审理阶段,我们又应企业要求,通过在线调解系统对双方进行调解,双方进行多轮谈判后,终于得出了继续履行合同的和解方案。”张毅表示,像这样协助出海企业化解纠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案件有很多,“我们始终秉持仲裁为民的服务理念,全力协助企业化解跨境纠纷,同时运用专业水平,全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最坚实的法治保障。”
如何看待AI、云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仲裁工作中的应用?张毅对此认为,当事人之所以选择仲裁解决商事争议,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快,纠纷可以得到快速解决,一方面能节省当事人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使被占用的资金资源得到释放,提高经济运行效益。
张毅介绍,目前,广州仲裁委研发的“云小仲”“仲小雯”等AI智能工具,已经可以实现在线远程立案等场景智能化应用,实现了对仲裁全流程有效管理。
“这样大大节约了当事人、仲裁员和仲裁秘书的时间。我们计算过,平均每个案件的处理时间减少了约30%。这样使得我们整个仲裁程序更高效、证据更可靠、监督更有效。”他表示,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已经广泛用在仲裁领域之中,并且已经深刻改变了仲裁的服务方式。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推动仲裁法的修改,在前不久公布的修订草案中明确了线上仲裁与线下仲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为使用在线仲裁技术解决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纠纷,提供了发展的指引。不同国家、地区的当事人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仲裁的立案、开庭和送达等程序。
“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仲裁程序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不能替代仲裁员裁决者的地位。”张毅同时认为,在这一应用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仲裁程序规则,强化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以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让人民群众能够安心地享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作为一名仲裁员,为人民服务,要具体落实到办案之中。张毅表示,仲裁服务领域十分广泛,大到跨国企业之间几十亿标的的商事争议,小到小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几千元的小额争议,都可能被提交仲裁,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产生法律效力,“所以我始终对仲裁质量和公信力心怀敬畏,丝毫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