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观长三角丨产业创新转化的核心引擎,为什么是苏州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7月16日 15:06:17

火热的“苏超”之外,苏州产业创新、招才引智的“赛场”同样澎湃。

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开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这是苏州首次将这三个大会合并举办,而背后的核心关键词就是:链接。

当下,苏州正持续将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企业需求等不断进行深度链接,推动要素市场化流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一流创新生态。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经济跃迁‌的活力闭环,苏州正从“制造重镇”升级为以自主可控技术为核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特征的“创新策源地”,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转化的核心引擎。

而这,也是苏州城市未来发展的一条主要轴线。

三合一,背后的核心关键词

产业,创新,人才,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

今年,苏州将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三个活动合并举办,旨在打造集人才招引、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城市推介于一体的超级盛会。

大会现场。本文图均来自微信公众号“苏州发布”

澎湃新闻注意到,三个活动主题明确:技术转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三者合一,背后的核心关键词,其实就是链接。

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当好“链接者”角色,构建市场化机制,完善人才发展体系,促进产学研融合,优化基础设施及服务等等。

本次大会,处处都体现出了链接的灵感和努力。政策方面,开幕式上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落实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若干举措》,从区域中心服务能力、高校参与区域中心、师生到区域中心创新创业等三方面提出12条有效举措。现场聘任10名江苏区域中心首批技术经理人,最大力度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成果展示方面,大会现场组织了4000平方米的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对接展,共设有区域技转中心展区、校企联合展区、科技成果超市展区,其中校企联合展区组织了24所国内外高校、40余家企业以及苏州科技商学院参与布展,展示科技成果超1300项。

本次大会还发布了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这些科技成果覆盖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都是“从0到1”的硬核实力担当,其中有15项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多项成果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需求对接方面,苏州本次面向全球发布“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涉45项需求,给予54.12亿元的投入总额和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

人才引育方面,大会发布2025年苏州市顶尖人才,今年共有4名顶尖人才入选,苏州将给予“顶级支持”,分别给予每人不低于3000万元项目资助,同时按项目资助额10%叠加给予人才乐居补贴。苏州发布了“百亿人才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为人才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同时,设立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鼓励和促进苏州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

另外,江苏省委人才办本次授牌苏州成立“江苏省纳米新材料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这也是江苏省首批授牌的人才集聚区。

本次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举办期间,苏州围绕重点产业,邀请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苏州实地考察、合作洽谈、创新创业,促成人才、项目、资金、载体等要素充分对接。人才只需登录“苏周到”客户端,进入“苏州人才”,即可获得招聘、政策匹配、综合服务等功能。

成果斐然

做好“链接”,苏州久久为功。

金鸡湖。

苏州自2007年启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吸引科创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人才来苏创新创业。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自2009年起举办,已连续举办16届,共有4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参与对接,落户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材料、新兴数字等产业领域。

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407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人才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人才来了,技术来了,项目就来了。苏州还专门制定了全球科创伙伴计划,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把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导入苏州,共同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万家、全国第一;潜在独角兽企业108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万家、全国第四。

时至今日,昔日“制造重镇”苏州已经实现脱胎换骨,持续擦亮创新名片。苏州的创新可以用“123456”来概括,1是苏州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国第二,3是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三,4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全国第四,5是“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五,6是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六。

苏州还拥有全国材料领域顶尖实验室——苏州实验室,首个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在苏州启动实施。另外,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量级科创载体,也纷纷布局。对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苏州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2亿元支持。

牛津、哈佛、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0多所国内外顶尖高校,都已经在苏州建立了创新合作平台。

当创新转型的铿锵步伐,走在深厚的工业基础之路上,是无尽活力和无限可能。

集智联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包文涛,于2021年由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进落户苏州吴江。四年来,包文涛始终专注于将“实验室里的空翻”转化为“工厂中的生产力”,而苏州就是他创业的“最佳搭档”。

他认为,苏州拥有产业创新转化的优质土壤,是他选择苏州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苏州大学具身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汽研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还是恒力、盛虹、亨通等头部企业智改数转的需求,都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同时,苏州也用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效的政务服务、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

产业创新转化引擎,为什么是苏州

产业创新转化这件事,对于苏州来说为何重要?

苏州位于上海西侧,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7万亿元,是远近闻名的“最强地级市”,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门面担当”。

长期以来,苏州因制造业见长,因实体经济见长。苏州在明清时期就是江南手工业中心,近代诞生了民族工业萌芽,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向近代工业和商业转型。‌改革开放之后,苏州乡镇企业崛起,书写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以集体所有制+出口加工为主,快速积累工业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苏州大打“开放牌”,不断引入外资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超级产业集群。因此,产业无疑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在人们心中,苏州也一度扮演了“超级制造工厂”的角色。

但其实,苏州发展更离不开“创新”二字。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苏州在2024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继续稳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在地级市排名第一。

苏州的创新,是在产业基础以及产业需求之上的。通过产业创新转型,苏州“唱”出“强化策源功能-提升辐射能级-重塑区域分工”三部曲,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也推动长三角从“单核辐射”升级为“多核驱动”。

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龙头城市,上海是注重原始创新的综合型超级策源地,苏州等周边城市可以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强化开放协同,和上海一道打造多层次创新生态体系的同时,也在将自身重塑为长三角增长极。

围绕高水平产出,苏州重点关注高性能氮化镓器件、抗量子芯片、盾构机、固态锂电池等重大产业成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落地。

围绕高能级主体,苏州持续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造青年创业首选城市,持续支持拥有重大原始创新技术,能够引领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及跨越发展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创新团队发展。

围绕高效率转化,苏州持续推动完善技术经理人培育、评价、激励体系等,提升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活跃度,加速科技成果在苏州转化落地。

书写“从0到1”的原创突破和“从1到100”的产业飞跃,苏州值得。正如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所说,苏州以最优质的土壤、养分、阳光,为科技种子的成长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我们一定以最大诚意提供最好服务,共同培育最丰硕成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