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药企贴牌直播当心“晚节不保”

近日,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了一系列挂着 " 修正 "" 葵花 " 等老牌药企品牌名称的直播间,售卖的产品从美白淡斑精华、修护贴、凝胶到维生素、无蔗糖蛋白粉,五花八门。许多主播都称直播间售卖的产品有药监局备案、医疗器械注册证,检验报告,也有不少主播称,直播间是 " 官方店 "。这么多直播间,哪家才是真的?而这些所谓有备案、注册证的产品,是否真的有效?
近年来,直播带货风潮席卷各行各业,一些老牌药企亦纷纷入局。那些曾以药品质量赢得消费者信赖的企业,如今在直播间大肆推销各类非核心产品,且多为贴牌代工。看似风光无限的直播生意背后,实则暗藏危机:当 " 金字招牌 " 沦为贴牌产品的 " 遮羞布 ",老牌药企正面临 " 晚节不保 " 的风险。药企贴牌直播的狂欢,终将以信誉为代价。若老牌药企仍沉迷于短期利益,忽视对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的守护,终将失去市场立足之本。
药企贴牌并非新鲜事,但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与高流量,将这一模式的弊端无限放大。部分直播间所售产品虽冠以药企名号,实则由第三方生产,甚至存在 " 一证多套 "、虚假宣传等问题。例如,某些产品宣称特殊功效却无备案,主播利用消费者对药企的信任夸大宣传,将普通食品渲染成 " 治病神器 ",涉嫌违规。此类乱象不仅透支消费者信任,更将药企推向违法边缘——当贴牌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投诉,品牌方难逃连带之责。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相关投诉日益增多,折射出消费者信任的裂痕。
贴牌模式为药企带来低成本、高收益的 " 快钱 ",却也形成畸形的利益链条。药企坐收品牌授权费却疏于质量把控,代工厂压低成本甚至违规添加,主播为销量夸大功效,形成 " 监管真空 "。这种将品牌信誉抵押给短期利益的做法,犹如双刃剑反噬自身。专家指出,药企的信任背书是消费者购买的核心动因,一旦贴牌产品 " 货不对板 ",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将瞬间崩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药企沉迷于贴牌流量红利,研发投入持续萎缩,其核心竞争力将逐步流失。证券分析师警示,若无法平衡 " 贴牌扩张 " 与 " 品质坚守 ",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药企贴牌直播乱象,已引发连锁反应。市场上,消费者对药企的质疑声浪高涨,甚至出现 " 买贴牌产品如开盲盒 " 的调侃;监管层面,相关部门正加大整治力度,要求品牌方对贴牌产品质量负全责。例如,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品牌方需对药品全生命周期负责,贴牌产品出问题将追责到底。若老牌药企仍沉迷 " 收割流量 ",忽视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而这才是企业最昂贵的 " 沉没成本 "。
要避免 " 晚节不保 ",老牌药企需重塑责任意识。应严格筛选合作方,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杜绝 " 劣币驱逐良币 ";直播间宣传需守住法律红线,避免夸大误导;更重要的是回归研发本业,以创新筑牢品牌 " 护城河 "。监管部门亦需强化执法,对贴牌产品实行 " 穿透式监管 ",倒逼企业履行责任。唯有品牌方、监管者、平台三方形成合力,方能破解贴牌乱象,守护医药行业的诚信根基。(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