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名学生每人缴纳365元报名费,酷暑中赶考奥数赛,违规“希望杯”为何还在办

7 月 20 日,酷暑中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内,近千名中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参加了一项名为“希望少年”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活动正是教育部三令五申、列入取缔名单的违规竞赛 —— “希望杯”奥数赛。
考试时间定于上午 10 时,但 9 点多校门口已堵成长龙,心急的家长和孩子顶着烈日下车狂奔,交通拥堵甚至导致部分考场推迟开考十余分钟。考生来自全省各地,以宁波为主,也不乏从舟山、安吉等地赶来的身影。
考场内气氛紧张,考场外家长焦灼等待,他们深知题目不简单。记者在监考老师处瞥见的试卷印证了这点:题目远超小学常规范畴,如:“把 2025 拆成若干个(至少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有 —— 种分法”、“有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 2025,最大公因数是 9,这两个数的差最小是 —— ”。
11 时 30 分,考试结束铃声响起,孩子们鱼贯而出。守候的家长立刻围拢:“题目难不难?” “没做完。” 一个男孩脱口而出,眉头紧锁、语气沮丧,旁边孩子纷纷点头附和。
根据考场座位表统计,当天共启用 20 间教室,逾 940 名学生参赛。主力是二至五年级,甚至一年级也有 50 多名稚童参赛。
一个被教育部三令五申叫停、明确点名的竞赛,为何仍吸引近千名学生在酷暑中赶考?
现场多名家长直言孩子参赛动机:“让孩子练练手,希望小升初能派上用场。”一名专程从舟山定海赶来的家长的话颇具代表性。
这背后,是家长群体根深蒂固的认知:奥数竞赛成绩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六七年前,“希望杯”与“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四大杯赛”,风头十足,催生庞大奥数培训市场。
另一位家长王先生的儿子今年三年级,已是第二次参赛。他毫不掩饰地说:“打算让孩子每年都来参加考试,如果五年级能入围国奖,名校就会主动联系我们。” 因此,365 元的报名费,被不少家长视为换取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或“掐尖”机会的微小投资。少数家长则表示:“孩子自己喜欢数学,在家自学。参赛就想看看他水平怎么样。”
希望杯“卷土重来”并非首次。它曾作为“四大奥赛”之一,在家长心中等同于重点中学“硬通货”。2018 年 9 月,教育部出台文件,明确“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重拳斩断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奥数杯赛热潮应声降温。然而,顽疾难除。2023 年初,教育部再次发布专项提醒,直指“希望数学”(希望杯关联活动)为需坚决抵制的“违法违规 ‘ 黑竞赛 ’ ”,并将其作为唯一被点名的违规竞赛。
然而,在家长对名校“敲门砖”的迷信下,“希望杯”如野草般寻隙再生。
严控之下,近千人规模的报名如何达成?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名为“宁波竞赛圈”的自媒体平台充当了关键枢纽。该平台最初以转载竞赛通知为主,2025 年起转型实质性承接奥数赛事报名,通过 " 小升初名校有用 " 等痛点宣传,快速扩张业务版图。今年 3 月起,平台密集推送包括“希望杯”在内的多项赛事信息。至 5 月,平台宣称已成为“希望杯组委会正式授权平台”,业务覆盖宁波、台州、舟山、湖州,承诺“一站式”操办包括“华杯赛”、“走美杯”、“希望杯”等在内的至少 10 项赛事报名。一条以自媒体平台为核心枢纽,精准对接家长升学焦虑与违规竞赛供给的灰色产业链已然浮现。
经多个部门核查,本次奥数赛事由宁波市甬橙学智艺术培训公司负责考务安排,通过宁波经理学院,租借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场地举办考试。记者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手机上看到这份“研学通知”,文件显示该研学活动宣称主题为“数理逻辑与生活中的应用”。
记者在宁波经理学院官网上了解到,该学院为“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干部培训的独立法人教育机构”。
与此同时,宁波市甬橙学智艺术培训公司的主管部门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也已第一时间展开核查。若核查中发现存在违规行为,文旅、教育等相关部门将依法依规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