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赶超不少名校,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热门?

近日,多个省份公布了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第一段平行投档分数线。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今年虽是首届本科招生,但分数线超过了不少双一流名校。
例如,6月刚刚获批设立的大湾区大学是一所省属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面向广东省物理类考生录取80人,一次性满额投档,最低投档分622分(全省排名13266),分数线只比中山大学(628分)低6分,跟华南理工大学投档分数(622分)齐平,还超过了暨南大学(592分)、深圳大学(595分)等。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是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且只面向浙江招收70人,在省内的分数线只比浙江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低2分,在浙江省内高校中位居第二。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在广西最低投档线616分,超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名校今年在广西的最低投档分数线。
西湖大学也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今年首次通过普通高考在河南省招生,计划招生20人,满额录取,多位考生685分以上,最低分674,在全省1900位次左右。而在重庆,西湖大学最低投档线669分,位次在500位左右。
“分数线的升降,说明学生选择的流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学生选择流向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核心要素依次为:学生(生源质量)为首要基础,教师(师资力量)为第二因素,学校治理体系及其他管理因素居第三位。
储朝晖认为,跟部分传统综合性大学相比,新型研究型大学这类的特色院校因定位明确、反应敏捷而更具竞争力。高校发展差异的关键在于:是否紧跟时代需求,是否有充足经费支撑,以及能否跟就业市场需求衔接。
对于民办高校,储朝晖认为,其机制灵活是显著优势,但受限于资金来源,加之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发展空间,未来可借鉴美国私立大学的成功经验。
“尽管考生报考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高校未来发展趋势,但这种关联性并非绝对——生源变化仅反映阶段性偏好,无法完全代表高校的长期发展潜力。”储朝晖认为,中国建设教育强国需构建多元办学主体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在适度竞争中激发创新活力。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称,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越来越多的高分生,已经不再追逐名校,而是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这要求大学要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熊丙奇认为,对于一所新建的大学来说,持续吸引学生报考的,必定是学校的办学质量、特色,与毕业学生的发展前景。如果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就要在“新型”上出新,因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并不缺研究型大学,缺的是有办学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熊丙奇分析,以福耀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新型民办高校,与传统定位二本三本的民办院校有本质区别。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它们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出现,是民办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助于促进公办、民办高校的良性竞争。这类学校通过“小而精”的办学模式、非营利性质及低学费策略,正在改变民办教育的传统形象。
“在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高校在各省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排位,被视为高校地位的重要象征。”熊丙奇说,定位为“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会不会长期坚持“小而精”,是不是只是把小规模招生作为首年的招生策略,以小规模换来更高的录取分数线,确立学校的“江湖地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