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见|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双方应恢复“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7月24日 17:57:25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

“(欧中年轻人)不应错失我们过去拥有的机遇。从年轻时,就应该有开放的心态与全球视野,关注周围的世界,更多地关注中国。”

一头白发、身着白衬衫,64岁的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对着镜头,就中欧交流侃侃而谈。“交流”是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提到的高频词。

根据原计划,莱特姆会在布鲁塞尔接受采访。但离开政坛后,他仍穿梭于各国之间,推动交流,因此,这场计划中面对面的对话,最终改为6月23日的一次视频连线采访。

莱特姆对中国的兴趣与他的家乡——比利时小镇韦尔菲克不无关系。一战期间中国劳工在当地承担清理战场和重建等工作的历史,激发了他对中国这个遥远国度的极大兴趣。他认为,中国劳工当时作出的巨大贡献仍未得到西方人的充分认可和尊重。

与中国交往的20多年里,他一直强调中欧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性。2008至2011年间,他两度出任比利时首相,其间来华参加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海世博会,还曾担任比利时外交大臣、副首相等职位。在他眼中,这正是欧中合作的黄金时期。

离开欧洲政坛后,他担任过经合组织(OECD)副秘书长、国际民主与选举援助研究所(IDEA)秘书长等职务,同时继续往来于中欧。今年6月,他来华参加第十六期国际合作交流洽谈会。7月10日至11日,他在北京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并率领西欧国家政党政要代表团与中方官员会晤。

在莱特姆看来,中比、中欧关系经历过高光时刻,也遇到了波折。在全球挑战的背景下,双方更应携手,挖掘建设性合作的空间,比利时愿做连接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莱特姆接受澎湃新闻视频采访的画面。

“比中双方必须再次投入打造有建设性愿景的行动”

澎湃新闻:过去20年里,您来华多次,您为何对中国如此感兴趣?您出生于比利时小镇韦尔菲克,一战期间中国劳工在当地承担了清理战场和重建等工作。这段历史如何影响了您对中国的看法?

莱特姆:我来中国差不多有45或47次。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和欧洲一体化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这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对中国感兴趣的原因。

首次来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国家,也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地缘政治大国。我对中国劳工的历史很感兴趣,中国劳工对西方有很大的贡献,这是西方人该如何对待中国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案例,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中国。

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意识到来自远方的人们所作的重大贡献,但这些贡献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贡献,这些人支持和参与了在一战中解放西方世界的努力。

澎湃新闻:您似乎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饺子、京剧,您的妻子喜爱旗袍。中国文化的哪些特点吸引了您?您一直非常强调人文交流在加强中欧双边关系中的重要性,文化上的互通和了解能否消除分歧?

莱特姆:我认为我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语言,普通话很难。事实上,欧洲对此没有足够的投入,和中国人学习英语相比,(欧洲人)年轻时学习普通话难度更大,这是个问题。

但是,一旦一个来自西欧的比利时人,尝试访问中国、阅读(相关)文章、面对面地了解中国人,可以发现很多共性,在中国发现很多美好的语言和历史。我认为,多样性也是为了挖掘不同文化的发展。

澎湃新闻:1971年中比建交,您怎么评价过去50多年中比关系?中比关系发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莱特姆:这是一段美好、积极发展的历史。我认为欧中的黄金合作时期,是从2004年左右到2015年前后。

2015年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怀疑的阶段,即双方能否开放并适应新的现实环境。欧洲没有像我所说的那样,在与中国开展建设性合作议程方面投入足够精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出台更为开放政策之前,(欧洲)完全退出了(对话)。

比中有双边愿景,两国最高层级间有非常频繁的接触,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我们会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比如奥运会等。我认为中比关系非常好,但双方必须再次投入打造有建设性愿景的行动中。

欧盟和比利时对中国投资的反应,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怀疑,与中国的接触并不积极,我们必须捍卫国家利益。但我们也应看到,两国关系更具建设性,积极发展的可能。我认为,一些舆论引导者发表了非常消极、偏颇的观点,应该对此进行反击,最重要的是,未来应一起制定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议程。

“妥协精神助力比利时成为连接中欧的桥梁”

澎湃新闻:在当今地缘政治变化的背景下,中比关系会受到何种影响?比利时能否成为连接中欧的桥梁?

莱特姆:比利时在地理和政治上,发挥着“通往欧洲门户”的作用,这意味着比利时是入境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理层面,我们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中国人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欧洲。

比利时是较小规模的国家,不像其他一些国家有非常严格的地缘政治议程。

在比利时,我们需要在不同语言群体间寻求妥协,已经习惯为弥合文化差异和意见分歧而付出努力,拥有妥协的精神。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很有效。正因如此,这给了我们机会,成为连接西方和中国(思维)之间的桥梁。

澎湃新闻:有观点认为,相较其他欧洲国家,中比关系较为稳定。2014年,中比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您认为,应该如何定义现在的中比关系?未来,双方合作、交流的重点在哪里?

莱特姆:提到中比友谊,我认为现阶段良好且稳定,未来会更有潜力。

我们应该关注未来如何应对人类最重要的挑战,包括可持续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等。比中两国有能力共同制定相应措施,应该考虑到所有群体的利益,让这些措施更具体。

谈到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如果在加工工业领域,很明显中国是非常强大的合作伙伴,有优秀的产品、汽车等等。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与中国可持续的合作方式,让欧洲人也能从中受益。

我们应为此设法付出更多努力,我们和中国朋友的关系一直很好。例如技术领域,在相互开放市场会如何影响就业的问题上,应有理性地辩论,理解对方的立场,试图达成积极的妥协,这当然是可能的。

现在,比中应该投入建设新的、建设性的、积极的、完整的合作议程,深化企业、协会、大学、研究中心等已有的合作成果。更重要的是,应该与在比利时的中国人、协会、大学和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比利时有同样意愿,与中国在这些方面合作。

“中国是可靠的、稳定的,欧洲有很多机会”

澎湃新闻:2024年10月,欧盟就是否对原产自中国的电动车加征关税投票,比利时选择弃权,但欧盟最终通过了表决。2024年前几个月,比利时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上升至19%,有分析认为,两国在电动汽车、运输设备等方面有合作潜力。您如何看待欧盟和成员国在具体事务上,对华态度的异同?中欧应如何平衡竞争性和互补性?

莱特姆:现实是对抗和共存并存,欧洲此前经济发展迅速,随后中国经济发展,并再次在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平衡中发挥了作用。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里,欧洲在经济、地缘政治方面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中国正沿着自己的发展计划,实现了数字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找到两者的互补性。一方面,欧洲经济体继续投资竞争力、创新、研发,寻找本土公司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机会,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理解中国,也是中国与欧洲企业间的理解,欧中有足够的机会,为全球创造附加值和福利。

过去几年里,欧中为全球供应链做了很多工作,在效率和有效性上很容易满足(市场)需求。

澎湃新闻:2019年欧盟提出对华“三重定位”,“去风险”成为欧方的一个关键词。您如何理解这些举措?中欧双方能否避免让“去风险”上升至意识形态对抗?

莱特姆:这是非常具体的挑战。现在,我们应再次走向建设性和开放的道路,取得进展。欧洲议会曾提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现在应该恢复谈判。如果我们能在中国取得成果,那会非常棒。欧洲可以更好地保护、促进相互投资。我认为,真正的挑战是制定具体的步骤,向前迈进。中国是可靠的、稳定的,我们有很多机会。

澎湃新闻:您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战略自主”,提出不选边站队符合欧盟及其公民利益。有观点认为,“战略自主”针对所有大国,强调欧洲自身独立性。您认为,欧盟这一战略会如何影响中欧关系?

莱特姆:某种程度上,欧洲需要在国防、自然资源方面(战略自主),成为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必须为此付出更多努力,确保有安全感。我认为“战略自主”的概念很重要,应该减少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

另一方面,欧盟需要开放的贸易,就像人需要氧气。战略自主不该和保护主义混为一谈,后者对所有人、年轻一代、消费者、企业等都有负面影响。欧洲更感兴趣的是继续投资自由贸易协定,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国家、民族和经济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这个领域,中国是欧洲优先考虑的合作伙伴。

澎湃新闻:您主张多边主义,但随着特朗普回归,美国倾向于单边主义。您曾提到,比利时虽然是小国,也是联合国、欧盟等国际机构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可以作为中间方,在中、美和其他大国之间搭建桥梁。在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应做何种策略性的调整?

莱特姆:我们应该联合起来,重点不在于划定我们的界限,而是更好地界定那些将我们凝聚在一起的因素。

只要有可能,我们应努力携手,支持二战后诞生的多边主义,多边贸易、各国合作更有利于人类。

中国和欧洲领导人非常确信这符合双方利益。我读了习近平主席有关中欧关系的声明,看到了很多对双边交流的支持。我认为,欧洲应该欢迎这种支持,并与中国在各种现有框架内联合起来。

澎湃新闻:放眼未来50年,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您想对中欧的年轻人说什么?

莱特姆:(欧中年轻人)不应错失那些我和他人过去曾拥有的机遇。我也认为,从年轻时就应该拥有开放的心态与全球视野,关注周围的世界,更多地关注中国。

尽管欧洲被美式文化所主导,但欧洲人依然足够好奇,愿意去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

中国有14亿人口,这是一个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的国家,即便如此,中国人也可以更多放眼世界其他地方。现在已有大量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旅行,但中国人数众多,出境游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他们也能(以此)抓住(和世界)连接的机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