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为何如此多变?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7月31日 14:51:18

许多与建筑相关的展览,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文献展的性质。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的“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便是如此。该展览,乃是被誉为“建筑诗人”的葡萄牙当代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在亚洲范围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人回顾展,由PSA与葡萄牙波尔图塞拉维斯博物馆共同举办,建筑师安东尼奥·乔彼纳策划,西扎本人及其合作者卡洛斯·卡斯塔涅拉指导。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逾800件展品,密集陈列于展厅内。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手稿、图纸,都以最简朴的原木色画框装裱,如同字典里的词条般挤在同一面墙上。一件件建筑模型紧挨着,次第出现。若你只是走马观花地快速浏览,你便会迷失在一座由档案砌成的迷宫中,不得要领。为解决此问题,PSA同步出版了由多米尼克·马夏伯尔编著的《阿尔瓦罗·西扎:不写作的建筑师》一书,透过其间收录的大师本人的65篇随笔,钩沉其建筑与艺术生涯,让观众能够透过阅读,一遍遍回溯展览中所见。当西扎的建筑思想在纸页上渐次显影,展览里的某一份手稿,某一张照片,某一件模型,就在词与物的互相见证下,变得清晰起来。

西扎

1933年生于葡萄牙马托西纽什的西扎,早年就读于波尔图美术学院建筑系时,曾钟情于绘画与雕塑。他本想以建筑系为跳板转入雕塑系,后来却留了下来。彼时,葡萄牙仍在萨拉查军政府统治之下,陷于殖民战争泥潭,在国际上日趋孤立。独裁政治导致的社会整体氛围的保守、沉闷,也影响到波尔图美术学院。这所学院仍将勒·柯布西耶在1920年代提出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奉为圭臬。西扎并不全然认同现代主义的建筑教条,他更欣赏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哲学。阿尔托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对北欧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发展。中期,他受到国际化的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影响。而在职业生涯末期,阿尔托将现代主义与芬兰的民族特色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纪念碑式的宏伟作品。建筑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吉迪恩在其颇具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著作《空间、时间与建筑:一种新传统的发展》(1949)第二版中称:“无论阿尔托走到哪里,芬兰都与他同在”。

而若非遇到葡萄牙建筑师、“波尔图学派”创始人费尔南多·塔沃拉,西扎或许便不会走上建筑道路。后者发现了西扎隐而未显的建筑才华,并加以栽培。塔沃拉主张“先生活,后设计”,其建筑哲学,希冀透过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塑造出一种独特的,在地的文化景观。西扎沿袭了塔沃拉的“生活建筑学”与阿尔托对民族风格的强调,并将自己早年间对绘画及雕塑的热爱,融入建筑设计。

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手稿,葡萄牙波尔图,1979-1997年。塞拉维斯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档案。获捐于2015年。

1949年,西扎的第一幅自画像。

1976年,在米兰举办的一次建筑展览上,西扎回忆道,初入建筑专业时,他手足无措,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且静态地分析”,于是,他便“不再从数字和面积的计算开始,而是注视场地,用笔触与空间对话”。绘画,成为西扎口中“与建筑初次建立联系的桥梁”。后来,建筑界同行谈起西扎时,常会提起他在工作状态下的执拗与笨拙。他日复一日地坚持以近乎古典的方式手绘草图。在PSA展览里,我们便能看见那些涂鸦般的草图。在其中,西扎用凌乱的线条整理着思绪,捕捉建筑项目所蕴含的诸多张力。之于西扎,草图乃是透过建筑家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感性,两者间相互辩证形成的,它“在直觉与严谨的验证之间往复交替,直至达到对设计的全面理解与完整的视觉呈现”。

建筑是门颇受限制的艺术,必须考量材料、工艺、预算等诸多细节。若是接受商业委托,则应在委托方之意愿与建筑师之审美倾向间,取得平衡。西扎却是一位相当看重艺术直觉的建筑师。这样的建筑师似乎注定只能从一些诸如私人住宅之类的小项目开始入行。“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的头一个单元,即展出了西扎在学徒阶段为家人们所做的住宅设计。在此之后,西扎陷入一场持续数年的沉默,直到在25岁时,他设计出自己的第一件商业委托作品,也是其成名作之一的博阿·诺瓦茶室。

塔沃拉挑选了建造这座茶室的场地:一片紧邻大西洋的,礁石密布的坡地,之后,他便出发去世界各地长途旅行,把如何在礁石与大海间做建筑的棘手问题留给了西扎。

展览现场,博阿·诺瓦茶室模型

博阿·诺瓦茶室,葡萄牙莱萨·德·帕尔梅拉,1958-1963年。图片 © Fernando Guerra | FG+SG。

但最终的成果是令人惊异的。展览中展出的草图显示,西扎以一种近乎功能主义的技法,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了不规则的外轮廓线,让茶室深深扎入礁石遍布的场地,与环境融为一体。为了抵御海风的吹蚀,茶室的整体建筑做得相当低矮,大片如同未鞣制的牛皮般的橘红色屋顶,构成了游客们远观茶室时的视觉重心。人们很难在第一眼时就理解这栋建筑的妙处,唯有深入其中,听海风从身边那些宛如直尺般长且窄的窗口,呼啸而入。你知道,那是大西洋的声音。西扎曾说,这不单单是海洋的声音,而是整个世界的声音。因为那条如删除符号般笔直的海平面,正一点一点吞噬今日的阳光。你明了,阳光沉落的,那个你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是另一片新大陆。而茶室,仿佛就处在旧大陆的尽头。

阿尔瓦罗·西扎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联合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国杭州,2012-2018年。图片 © Fernando Guerra。

罗伯托·伊文斯住宅,葡萄牙马托西纽什,1960-1961年。图片 © Fernando Guerra。

以茶室为典范,“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网罗了这位大师几乎所有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扎建筑的基本特点。它们之所以如此多变,正是因为,每到一个新地方,西扎都会考察该地域的传统建筑风格。自此一风格开始,他将在铅笔尖一次次变钝的同时,于白纸上重构出他所理想,可以作为生活空间存在的,与自然环境若合一契,有着雕塑般质感的建筑样式。正如其在1983年的随笔《创作八点》中的自述:“传统是一种对创新的挑战,是一系列连续的嫁接。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一个传统主义者。也就是说,我在冲突、妥协、融合与转化的漩涡中航行。”

海滨泳池,葡萄牙莱萨·德·帕尔梅拉,1961-1966年。图片 © João Morgado。

阿尔瓦罗·西扎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联合设计,东钱湖大师工作室,中国宁波,2014-2024年。图片 © Hou Pictures。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