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大幅降分补录,民办本科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36分;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不设报考分数要求……各地高考录取进入中后程,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与专科线上学生“捡漏”上本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网友意见不一。有的赞成,认为这给想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机会;也有人反对,质疑民办院校“饥不择食”“缺的不是学生,而是学费”,认为大幅降分录取只会导致民办学校更掉价。
事实上,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本科院校征集志愿(补录),一直存在。往年,也有降分征集志愿,但降分的幅度通常控制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没有像今年这么大。
今年各地民办本科院校征集志愿降分幅度加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少考生、家长认为报考民办本科性价比降低,转而报考公办高职院校,这和中考中放弃民办高中(国际高中)选择中职类似;二是各省教育考试院放开了对补录降分的限制,尽可能让民办本科院校招满学生。
前一个原因不需赘述,民办院校本就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报考民办院校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教育回报率,考生家庭经济收入下降,不愿意选择学费比较高的民办高校而选择学费更低、就业前景更好的公办高职,这十分正常。有本科线上考生表示,如果民办高校学费能降一半,自己就愿意报考,但让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转的民办大学降低学费,是不现实的。
笔者更想讨论的是第二方面原因,即放开民办本科院校的录取控制线,允许民办本科招收本科线下考生,而且可以大幅度降分。按照广西征集志愿的规定,理论上,由于没有文化成绩限制,意味着考生没有上专科线,也可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这显然完全颠覆大家的认知:本科院校招生没有录取控制线限制,怎么行?
在我国传统高考中,批次以及批次控制线,是维持录取格局的重要工具,对应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有相应的一本控制线、二本控制线、三本控制线。在某一批次录取的院校,最低录取分数不得低于该批次批次控制线,是基本的录取规则。这被视为是捍卫高考公平的制度——“低一分也不得录取”。
但用最低录取控制线“控制”学校招生,实质是教育考试部门为学校招生“把关”,并没有尊重学校的招生权,某种程度说,是人为设限。
我国从2014年起推进的新高考改革,明确要求逐渐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即取消一本、二本、三本,让所有本科院校平等招生。对于以往的一本院校来说,就不再有一本控制线的录取控制了,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后,各省还划特招线,这是为“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特殊类型招生划定控制线。
不再用控制线“控制”学校录取,会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也给予高校更大的招生空间。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真正的挑战也到来,因为本科控制线,虽然“限制”了学校招生,但是也确立了学校的“本科地位”,至少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心目中是这样。以往,还有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宁愿招不满,也坚决不降分,担心降分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以及来年的招生。
但在招生压力下,巨大的计划缺口迫使民办本科不得不降分。这可让民办学校喘一口气,却非长久之计。如果民办本科院校不在“宽进严出”上下工夫,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是降分录取,最后也难以摆脱生源危机。当少子化影响到高等教育招生时,缺乏质量保障与特色的民办高校,可能率先受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宽进严出”时代,但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似乎都还没有深入思考怎么做好“严出”。很多民办高校从学费角度出发,没有对学生的严格培养要求,淘汰率很低,如果在降分录取后,依旧如此,其培养质量必然遭遇质疑:以前还有分数线控制“生源质量”,在降分录取后,低分生照样顺利毕业,学历的含金量几何?这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提高办学质量来吸引学生报考。
“宽进严出”,也要求考生和家长转变“重录取,轻培养发展”的观念。简单来说,不要再只关注被大学录取,把录取视为学业成功,而要关注被录取后所接受的教育。
我国社会长期存在“民办大学低人一等”的论调,这是片面的,就是在少子化时代与教育普及化时代,有质量保障、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仍有生存与发展空间,可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选择。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受到高分生青睐,就说明走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有很大发展潜力,民办大学要在探索多元化办学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