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提速,距离它的“未来”还有多远?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8月14日 17:42:23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5年被视为脑机接口的元年。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

此前在2024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7部门首次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目录随后,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推动该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界面新闻注意到,上述《意见》明确了5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其中提到,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提升区域精准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

“上述《意见》的出台作为导向政策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并为产业发展方向做出明确指引。”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告诉界面新闻,一方面是从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指明了现阶段产业发展的短板,引领行业进行突破;另一方面政策出台扶持示范性企业与创新中心,加强了多领域融合,加速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什么是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BC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机交互方式。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消息,大脑在思维活动时产生脑电波,脑机接口则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直接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联通,创造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说话”、让盲人“复明”等奇迹。

简单来说,脑机接口就像大脑和机器之间的“翻译官”,让“意念”变为现实。

从脑机接口类型来看,界面新闻注意到,按照脑信号采集传感器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

侵入式脑机接口需借助手术电极、芯片传感装置植入大脑内部,信号清晰但风险高;非侵入式规避手术操作主要利用头皮采集信号,无创安全但获取信号的质量受限。

半侵入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据央广网报道,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设计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采用的就是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即将电极通过手术置于颅骨下方、硬脑膜上方,既避免了深入大脑皮层带来的损伤,信号采集也相对清晰。

罗敏敏也表示,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仅将电极植入在大脑硬膜外,并未真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品选用医疗器械行业中被广泛认可的材料,风险相对较小。

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出台了与脑机接口相关的政策,明确了该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2025年1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关于《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提到,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养、教育、娱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要加快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鼓励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训练、教育娱乐、智能生活、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同年5月,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支持脑机接口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鼓励开放场景开展临床试验,加快推动医疗器械注册。此外,全要素创新研制脑机接口整机系统装备,前瞻布局脑控机器人、脑机接口特色数字药物等前沿产品。

在今年7月,该项技术还未投入到临床却已被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7月31日,国家医保局制定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其中包括设立“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后,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一个医疗器械尚未拿到许可证就获得价格立项,这是很罕见的,说明患者和医生都在等待”洪波说。

脑机接口能做什么?

脑机接口主要应用于医疗、消费、教育、工业、教育、军事等领域。不过,界面新闻梳理发现,目前,脑机接口的应用仍以医疗领域为核心。

罗敏敏表示,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场景现阶段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帮助运动或语言障碍患者实现运动或语言功能的替代与康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则侧重于消费领域,应用场景涵盖工业生产、学习教育、游戏控制、辅助睡眠、心理治疗、自动驾驶等诸多方向。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涵盖神经康复治疗、脑控假肢操控以及情绪调节管理,同时还涉及癫痫、帕金森症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针对中风、脊髓损伤引发的运动障碍,脑机接口可解读患者 “抬手” 等运动意图,转化为机械臂、康复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指令,通过重复性训练促进神经重塑与功能恢复。

针对此,上述《意见》也提到,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罗敏敏告诉界面新闻,侵入式脑机接口需将电极植入大脑,使用自动化手术机器人能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率。

相比医生手动操作,机器人能大幅加快植入速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组织损伤风险,从而显著提高植入过程的安全性。经过严格设计和验证的手术机器人,理论上不会引入额外风险。”罗敏敏说。

据央视网消息,40岁的小董因遭遇车祸致颈椎处脊髓损伤。自2014年11月起,小董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了NEO脑机接口的植入手术。在之后时间里,他每天坚持进行脑机接口训练。如今,他不仅做到了徒手喝水吃饭,甚至可以依靠支具稳定站立。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应用脑机接口技术。据央视网报道,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取得较大突破,但要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尚有距离。它的应用边界、适用人群、临床疗效、产业链发展等,仍是有待业界探索破解的课题。

平衡技术与伦理

罗敏敏表示,脑机接口是一项前沿科技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产业处于发展早期。

现阶段的脑机接口技术如何发展与突破?这项技术走向成熟还需作出哪些努力?

罗敏敏指出,上述《意见》已明确指出脑机接口技术突破的三大核心方向,即“脑信号传感元件、脑机芯片以及脑信号编解码软件”除此之外,产品配套的机器人研发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方向。

“以上每个方向都涉及到多领域的融合与创新,比如,脑信号传感元件技术突破涉及到新材料的研发、电极工艺的创新、监管技术与标准的研究等多方面。”罗敏敏说。

具体来看,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潘纲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表示,信号采集精度、长期稳定性(如电极材料)、算法解读能力,每个环节都有需要攻关的点。“比如,电极或者芯片的材料会影响大脑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又会影响算法解码的好坏。”

他介绍,目前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仍比较有限。“人脑约有860亿神经元,其中负责人脑高阶功能的大脑皮层有近160亿个神经元,现有技术仅能记录极小部分信号,这对后期人工智能算法解读更多大脑信息要求很高。”

此外,杜娜、马媛等人在文章《脑机接口集成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综述文章中表示,该领域会面临数据安全问题,有部分涉及患者隐私,数据保护需时刻重视。此外,证据支持有限,部分研究受控于实验室,未来还需加大 BCI 集成外骨骼机器人的临床试验研究以提高适用性等。

对此,罗敏敏表示,患者知情同意是基础,必须清晰告知数据用途与风险并获得明确同意。设备本身也需安全可靠,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全过程安全。

此外,还需运用技术隐藏个人身份,去除姓名、年龄等敏感信息,确保分析数据无法追溯到具体个人。数据全程还需要加密保护,并严格限制访问权限,仅限必要人员接触。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制定有效管控措施,加强监管力度。

另据央广网报道,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刘瑞爽提醒,脑机接口可以收集、处理、存储、管理和分析大脑数据,进而传达个人情感、想法、愿望、爱好等,也增加了隐私侵犯的风险,“大脑是我们隐私最隐秘的部分”。因此,他建议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与伦理审查机制,并在法律上明确责任归属,“如果AI让人类犯错,应该由谁来担责?”

事实上,这也是上述《意见》所重点强调的内容。《意见》提到,要“建立数据治理框架,规范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行为,防止脑隐私泄露,提升生物数字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不过,在洪波看来,目前脑机接口解码主要集中在较为简单的运动和视觉解码,远未到能“读取”和“改变”人类思维、记忆等高级认知活动的“科幻”程度。“如果脑科学是一本100页的书,我们才翻开第1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