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气象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气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华东师范大学气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暑假开始,每天把专业课看完以后,晚上十点开始看政治,到11.30,哈哈虽然有时候也困得不行。对了,还没说看的啥书,当然是肖大的精讲精练啦!还有一千题,我是看一章,做一章题,把答案写到纸上,不在书上就痕迹,把错题标出来,以便后期重点再看。马原是最不好理解的,所以我先看的,我暑假期间好像只把马原看完了,而且也似懂非懂。选择题的准备使用肖的1000题足够,我第二次直接看的大纲,看完一章做1000题。只要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不论错还是对,都在书中标注以备明确重点。同时在习题册中改正错误项,如此第二遍时无需翻解析册,省去不少麻烦。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理工科出身,可能从小数学思维还可以,在所有功课中算是学的可以的,但是刚开始复习的时候,感觉高等数学学的糊里糊涂,我数学复习的周期和强度一直很大,因为数学分值很大,而且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分数差距会很大,所以一定要重视,我3月份开始复习,由于实在基础太差,就先学同济大学的教材(两本绿色的),学完一章后,做课后习题,做完对答案(网上有),坚持就好,做完后基本到了五月份,就开始做全书,如果有些还是看不懂,再翻同济的教材,这样比较快。到了九月中旬,就可以做真题了,刚开始做真题时,可以按照内容做,做完一遍后,可以再开始一遍真题,这一遍就很快了,过完后,再开始整套整套地按年份做真题。这时候要有一个真题的错题本,把错题都整理上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是概念问题还是计算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些问题完全会出现在考场上。到11月中旬就可以做模拟了,这时候张宇和李永乐的模拟会陆续出来,但是切记,做模拟题一定是在你把真题做烂,做透,至少三遍,甚至五遍以上,才能开始做模拟题。等到12月份要回归真题,重新回答真题的感觉中,毕竟模拟题和真题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冲刺就是开始真题了,我买的张宇30年真题。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是单词,我用乱序版背了第一遍,之后就从网上找来电子版,(这个时候开始做真题的阅读)筛去一眼我就知道意思的,剩下的订成小册子,差不多一页二十行。第一天,只看每一页的第一行单词,第二天,看头两行,以此类推,这样一遍之后,再从最低下开始,倒着轮一遍,差不多两遍之后,单词就差不多了。英语重点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题型就不重要,而是要重点突破。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一般会一篇阅读理解看四遍,每一遍练习的东西都不一样。第一遍就是在15—20分钟把题目做完,然后对答案,这是解题的过程。第二遍,就开始认真仔细看每一段,把不会的、意思模糊的单词、短语、结构复杂的句子整理出来,再用单词软件详细的查阅每个知识点,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复杂的句子结构进行分解、举例,也整理在笔记本上。我一般按照年份进行整理,每天也就整理一篇阅读理解。这是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第三遍我会把整篇文章口头翻译一遍,然后把翻译内容与资料书的内容对照一下。这个过程很短,基本上是脑子过一遍。这是翻译阶段。第四遍,就会把每个自然段的结构、内容、意思剖析一下,每道题对应哪个自然段,各段落的逻辑关系等等。这主要是复习新题型的过程。所以,一篇阅读理解就可以把整个真题的题型大体复习一次。每天一篇,坚持下来,会积累很多东西。作文不要很死板的套用一些模板,让阅卷老师发现会往死里扣分,所以最好总结一些自己认为很充实的一些句子,自己整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板。其他题型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一切以真题为研究对象。
考研专业课方面: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理解其核心在于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气候变化的原理。基础理论部分,如大气物理学中的热力学定律、流体动力学方程以及辐射平衡理论,是理解天气和气候系统运作的基础。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对气象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例如风、云、雨、雪等的形成机制,需结合实际案例来加深记忆。熟悉各种气象图的解读,如海平面压力图、卫星云图、温湿图等,是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考试的重点。
再者,气候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不容忽视。你需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掌握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如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关注最新的气候科学研究进展,比如IPCC的报告,这些可能会出现在论述题或者分析题中。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是要凭做题、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化理解。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后期复习非常有帮助。积极参与讨论,和同学或导师交流,碰撞出新的理解和思考。
对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物理过程,感到困难,不妨尝试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例如,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或者寻找相关的科普读物,这样往往能帮助更好地把握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