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何用?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互联网放弃阅读

当算法推荐日益占据人们的注意力,“读书”的内涵被赋予更多时代语境。9月13日下午,知名出版人、作家傅月庵携新作《闭门读书》亮相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陈子善、旅日作家李长声、作家陆灏齐聚,展开一场关于读书之道与文化情怀的深度对话。
介绍好书,编织阅读世界“过眼风景”
傅月庵在分享中提到,《闭门读书》既是个人阅读经验的诚实记录,也是对当代图书文化精神的一次梳理。作为傅月庵二十年创作生涯的第四部作品,《闭门读书》延续了作者对阅读与出版的深度思考,兼具文学评论的精准与出版人的专业眼光。
全书以明代高启《寻胡隐君》中“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四句诗为辑名,巧妙喻指阅读心境。该书第一部分“渡水复渡水”,以五十余则笔记短文串接而成的“书人絮语”担纲,一气呵成;第二部分“看花还看花”与第三部分“春风江上路”特写十多位作家、画家,书介中外文学作品逾二十部,全书点数掠影书目更不下百种,是闭门书单的最佳参考;第四部分“不觉到君家”以书店、书缘、书事记忆种种风情,经纬编织阅读世界的过眼风景。

“我们该如何定义一本好书?”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四位嘉宾展开讨论。
傅月庵提出“好书三面向”观点:其一,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能让人看见“不同的世界”;其二,书籍是艺术的表现,装帧、版型、设计等外在形式需兼具美观与阅读舒适度;其三,书籍是交流的标的,但其价值终究需与读者产生“缘分”。“12岁时读琼瑶让我度过迷茫期,如今虽不再热衷,却不能否认它曾是我的‘好书’。《红楼梦》人人称好,我却六次阅读仍未读完,这便是缘分的差异。"他强调,好书的价值并非由作者身份、地位决定,而在于能否在读者特定人生阶段带来改变或启发。
李长声则从“实用性”角度切入,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书就是好书”,“读书要‘学以致用’这种‘用’可以是获得知识,也可以是收获快乐。”他坦言自己较少读小说,却对随笔情有独钟,"阅读随笔能让我从中汲取写作灵感,这便是它对我的‘用’。”同时,他对“畅销书垄断市场”现象提出思考,认为过度追捧畅销书可能限制其他优质书籍的传播,呼吁读者关注更多元的阅读选择。
陆灏认为,虽然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书有个体差异,但在选择书籍时依然要有普遍的判断标准,“一本书总体而言,宣扬人类普遍价值观,就没有问题,如果宣扬狭隘的仇恨等,就不值得阅读。”他赞同“有用”的书是好书,但也认为,如果不从实用性出发,一本书能够让人沉浸其中,隔绝外界的喧嚣,在阅读中忘却烦恼,向内获得内心的平静,同样是好书。
陈子善以自身参与“十大好书”评选的经历为例,指出好书评价的“主观性”,“每次评选都没有一本书能获全票,说明不同读者对‘好书’的标准差异显著。”他认为,好书应能“让人知道未知的事物”,甚至“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谈及阅读体验,他亦提到阅读兴趣“千人千面”,村上春树文学成就毋庸置疑,很多人喜欢他的小说,但由于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陈子善更感兴趣的是他随笔中谈论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部分,“虽然不完全赞同村上的观点,我依然从他的谈论中获益,并且能引发思考。”
读书意义,“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读书无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当讨论延伸至“读书的意义”,四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及读书的“非功利性价值”。傅月庵提及,自己12岁时读了全套琼瑶,未曾想,13岁上国中课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琼瑶书中的一句话,让他在迷茫时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读书也许不会有立刻生效的明显用处,但长远来讲,读书能让人在乱哄哄的世界中安住自身,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李长声反而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之用”,“读一辈子书,未必有哪一本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日积月累的阅读,会在某个节点让人豁然开朗。对我而言,读几本书、写一篇千字文,便是最大的乐趣。”
陈子善强调读书对“认知世界”的帮助,“通过读书了解前人、同辈的观点,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即使无法改变它,也能保持一段距离,在黄昏时关掉手机、闭门读书,便是与喧嚣和解的最好方式。"
陆灏则反驳了“互联网时代读书人数减少”的担忧,“历史上读书本就是少数人的事,如今读书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历史最高。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不会因互联网而放弃阅读;而互联网也让更多人接触到电子阅读、直播分享等新形式,拓展了阅读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