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STEM教育被视为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战略性变量

上海发布 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成立仪式于9月21日在上海举办,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在沪成立。
STE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缩写,是一种跨学科、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沪成立,有利于促进我国深化STEM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并为全球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对此,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研究员张端鸿向澎湃新闻分析称,STEM教育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将科学探究、工程设计、技术应用和数学建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创造性实践。伴随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与全球性挑战的加剧,STEM教育被越来越多地视为决定未来社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变量。
张端鸿认为,随着全球STEM教育的发展,新的趋势正在显现:其一,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关键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和团队协作;其二,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向项目制、挑战驱动与工程设计,强调真实问题的解决;其三,从“少数精英”走向“全民科学素养”,强调普及与提升并重。这些变化反映出,STEM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要使每一个公民都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数字技能,以便在高度不确定的未来社会中拥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张端鸿进一步阐述,综合来看,全球教育治理中的STEM教育新议程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第一,建立全球性的协调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与政策对话;第二,形成标准化的课程框架和评价指标,便于跨国比较和经验交流;第三,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在师资培养、资源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第四,推动教育公平,重视性别平等和弱势群体的参与;第五,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联动,使STEM教育能够直接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这些要素,既回应了发达国家维持竞争优势的需求,也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权的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是这一新议程的具体体现。”张端鸿说,它意味着国际社会正在尝试把零散的国家实践转化为全球机制,把经验性知识转化为制度性供给。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中国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参与规则制定,提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挑战在于,中国自身在STEM教育中仍存在“高均值—低方差”的结构性矛盾,拔尖人才的创造力不足,创新生态尚未完全成熟。未来,中国能否在自身改革的同时,推动STEM教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将直接决定这一新议程的成效。
“总体而言,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国际STEM教育新议程已经开启。它不仅是对全球人才竞争和经济转型的回应,更是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STEM教育的使命已经超越了学科本身,而成为连接教育、经济与社会的桥梁。”张端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