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生活在未来》:科技发展新时代,个体如何安放自己

近日,科幻作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宝树推出了新作《你已生活在未来》。小说出版后,宝树与科幻作家韩松、动画导演兼自媒体人“努力的Lorre”等做了一场对谈,揭示了科技幻想背后的人性叩问与现实隐喻。
科技现实与近未来叙事
《你已生活在未来》责任编辑心愿提到,宝树在写作这些故事时并未预设统一的主题,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技术萌芽中汲取灵感。
书中13个故事涵盖基因编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人格、智力药物等领域,但宝树并未陷入纯粹的技术畅想,而是将科技作为谜面,探讨人性深处的困境与选择。
韩松分享道,这是科幻文学作家都倾向于选择的叙事路径,科技可以改变人的肉体,改变人的本质,改变人性,写作者要关注的是人在这个巨大的变化里面怎么爱、怎么面对婚姻家庭。除了人所面临的困境,科幻小说中对于机器人、生化人,游戏里面的NPC,还有各种变异的人类也颇具看点,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体现着写作者的功力所在。韩松也认为,宝树的作品像现代版《聊斋志异》,让机器人、AI、冷冻人这些“异类”充满人情味,却又令人警惕技术背后的伦理深渊。
分享中,宝树与Lorre都提到“近未来”这个概念。
Lorre谈道,书中涉及的许多东西离我们并不远,比如基因检测、虚拟现实,“科幻作家们相当是做一个思想实验,借助小说把科技的发展推向更高远的未来,设想科技造成怎样的局面,是否具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比如在《相亲》的这一篇中,“我”面对让自己心动的秦娜,最终选择了拒绝,在冰冷的基因评级的规则下,基因等级成了爱情跨不过去的门槛。
宝树也认为,书中的许多故事,比如人体冬眠、AI写作……这些都已经有低配版本或社会案例,作者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拓宽想象的空间。
书中的《流年》与《度假》两篇均以“人体冷冻”技术为背景,却走向截然不同的情感结局。《流年》讲述一位丈夫因绝症冬眠,每年仅苏醒一天与家人相见。责任编辑心愿形容其“叙事基调有一种悠远的哀伤”,技术并未带来治愈,反而导致夫妻疏离、母子隔阂,最终主人公在治愈后却无法适应新世界。
韩松认为《流年》是书中最具电影感的一篇:“男主人公跟女主人公的意识、思想的差距是巨大的鸿沟,故事中的女性已经进化到神一样的阶段,但她在最底层保留一种人性,就是她对她的过去恋恋不舍。”Lorre则指出其中蕴含的中国式情感逻辑:“妻子一直为丈夫保留着他冬眠前的那套住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感……只有中国人有这种家庭情结。”
在未来的故事中寻找现在的答案
宝树介绍,自己近年来在创作上的思考与转向,便是希望能够关注到“个体在一个科技发展狂野诡谲、价值观分崩离析的新时代,如何找到和安放自己的生活意义”。这也贯穿于他的写作中,在《真爱》里面,“我”和薇娅跨过虚拟与现实的壁障,最终走到一起并举办了盛大的婚礼;而在《我的高考》中,“我”最终选择逃避现实,进入虚拟世界,去寻找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爱人。
与会嘉宾们也关注到《我的高考》中对于智力药物和社会公平的讨论。《我的高考》一篇以“聪明药”为切入点,讽刺了内卷化教育下的功利主义,主人公服用药物后一夜读尽图书馆藏书,却并未用于个人利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体系。韩松评价道:“他探讨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的智力提高之后,相应的道德水平要提高。他要去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结构。”Lorre认为这一设定别出心裁:“一般人吃药飞升后先想怎么娱乐自己、统治天下,但作者让主人公思考对社会最有益的事情。”
《人人都爱拍电影》和《未来故事》两篇则聚焦AI创作技术带来的社会冲击。韩松指出,宝树的叙事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他讨论了这会带来什么样的伦理后果,人和人之间可以互相用电影这个形式来攻击,用作武器,进行隐私的披露。”
宝树在《未来故事》中更进一步,设想大公司垄断AI创作权后,人类写作者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编辑心愿介绍,这是宝树最新完成的一篇,反映了他作为作家对AI技术的深切忧虑:“文学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更是联结人与人情感的纽带……如果AI提供文化产品,个体是否被排除在社会关系网之外?”Lorre从行业角度补充道:“动画行业非常期待AI完成‘中割’环节,但如果大公司控制AI模型,人类只能被动接收内容,那就像《黑客帝国》中的人肉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