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上广,已经看不到什么中产了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9月23日 16:39: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这是一个时间胶囊,作者:秋日么么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 多年前,中产尚未流行,白领到处得瑟。刚工作的我每周都要买《申江服务导报》,那可是引领沪上时尚风潮的代表,每期都会告诉我们白领应该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影,去哪里旅游。

看着报纸,我对未来满是憧憬。

七八年前,中产慢慢进入人们视野。以吴晓波为首的公众号们开始鼓吹中产就应该去日本买马桶盖,用德国厨房,睡美国床垫,说这才是中产标配。

于是北上广的中产们满脑子都是我该住什么样的社区、开什么样的车、给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用什么样的护肤品、参与怎样的知识付费 ……

那时的中产,代表着品味,精致,富足,和希望。

现在终于消停了,不光没人说中产的生活了,中产这个词都快成贬义词了。一说到中产, 大家脑中不约而同蹦出几个关键词:

30 年的房贷,996 的工时,35 岁没人要,老板不赔 N+1,走投无路去劳动仲裁还被抓走写检讨。

中产又变成了个贬义词。你才中产,你们全家都中产。

所以,人还在,但是没人愿意自称中产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现在的日常消费是这样的:

买衣服就去优衣库,一家老小全部优衣库。后果就是会撞衫,孩子班里经常几个人穿着一样的外套,T 恤。我也曾经在飞机上看到一个大哥穿着和我一样的夹克,我俩相视一笑,同是天涯普信男啊。

奢侈品更是多少年都没消费过。LV 早就给过定义,年收入 300 万以下都是穷人。既然如此,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 除了狗东,某猫,开始尝试拼夕夕,发现确实挺香,便宜是王道,其他的管不了那么多了。

出去玩也降级。以前非五星级不住,不是 IHG 就是万豪,要么 Hilton,现在也看开了,不过就是睡个觉,干净安全即可,ibis 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再执着去著名景点,门票太贵。搭个帐篷孩子照样疯跑一天,还亲近大自然呢。另外开始多逛博物馆,不要门票,也增长知识。

借着双减,孩子辅导班也取消了好多,省下一大笔。尽量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班,价格便宜量又足。

总之一句话,非必要不消费。

看看,哪有半点中产的样子?很惭愧,给中产抹黑了。

中产的崛起与消失,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变化。

其实中产最早叫小资,代表着一种生活情调。后来才变成中产,无论叫什么,名字里至少还有个 " 产 " 字。

现在没有中产,只剩牛马。不得不说,这是打工人对自己定位的巨大转变。中产,说明自己还是主人,能够掌控生活。牛马,自己就是生产资料,被生活折磨。

有人说那不是有房产吗?对,物业管我们叫业主,只有银行才知道我们的真实身份,房奴。

买房早就不再是资产积累的手段,反而更可能是负债最大化的行为。

更可怕的是,这种高负债不仅挤压了消费能力,更剥夺了人生的选择权。想换工作?不敢。想创业?不敢。想休息一段时间?更不敢。一套房锁死一生的可能性,这就是一线城市中产的房奴修养。

于是出现了一种奇观,别看北上广的中产们拿着看似不错的薪水,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工资到账日就是银行扣款日,一串数字在账户里短暂停留,甚至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奔向了银行的腰包。

全世界的中产实际上都处于极其尴尬的位置:

他们看似拥有很多资源来承担风险,却又没有多到可以无视风险;他们看似拥有许多选择,实则只能在有限的通道中竞争。

这在中产的下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些中产家长们明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补习,却不得不参与这场军备竞赛。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孩子 " 阶层滑落 " 的风险。

于是,他们一边骂着教育内卷,一边在晚上拼命鸡娃。

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在这条路上埋头狂奔后,哪怕那个孩子上清北的家长也得承认,卷学历的边际收益似乎越来越低。

谁能想到呢,努力鸡娃 18 年,最后大学生不值钱了。

只能无奈下调预期:

孩子毕业后的工资大概率不会比自己高,不过只要他有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啊。

时代变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已经打不通关现实版的《鱿鱼游戏》了。

中产也很可能在这一代就到此为止了。

在如今的北上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中产:

不是看你赚多少钱,而是看你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不是看你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而是看你能否应对突发危机;不是看你孩子上什么学校,而是看你能否给孩子一个不必焦虑的童年。

也许中产代表的,不是某个收入群体,而是一种心态:清醒地认识现实,理性地规划未来,从容地面对生活。

这些选择不是在逃避,而是在重新定义成功:

从外在标尺转向内在满足,从物质积累转向生活体验,从他人认可转向自我实现。

这就是新中产最好的写照:不再拼命追赶那个虚幻的梦,而是开始欣赏沿途真实的风景。

真正的中产精神或许从来不是关于拥有什么,而是关于能够选择什么。不是在系统中拼命往上爬,而是重新设计属于自己的系统。

中产没有消失,他们只是终于开始活给自己看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