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史上的南宗如何构筑?董其昌研究特展松江展出

董其昌是中国书画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书画大师,也是古代书画理论的建树者,影响了有清以来三百年的中国山水画史。
澎湃新闻获悉,9月23日,为纪念明代书画巨匠董其昌诞辰470周年,“构筑南宗——董其昌艺术研究特展”在其家乡上海松江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了元、明、清三代25件书画珍品,除董其昌73岁艺术巅峰期的《丁卯小景图册》等代表作品外,还包括倪瓒、莫是龙、陈继儒、王翚等的真迹。
此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依托上海博物馆、松江区博物馆、程十发艺术馆三馆珍藏,试图引导观众穿越四百年的时光,走进董其昌所构建的以“南宗”为名的艺术世界,探寻他如何用一套理论,开启一个全新的绘画纪元。
南北宗论如何重塑画史
步入展厅即看到一句影响中国艺术史四百余年的话:“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这是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核心宣言。他将禅宗分派的思想引入绘画,并非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一次关于艺术风格与精神本质的深刻界定。
在他看来,“北宗”以唐代李思训父子为代表,风格工整细丽,重于技艺再现,如同禅宗的“渐修”;而“南宗”则尊王维为始祖,讲求水墨渲淡、气韵生动,更注重画家内在修养与瞬间感悟的表达,好比禅宗的“顿悟”。这套理论,经由其挚友陈继儒等人的补充与实践,迅速成为晚明以后画坛的主流话语。
展览精心设置的“南宗使命”“重塑画史”等板块,清晰地揭示了董其昌的雄心:他并非仅仅在总结历史,而是在“重构”历史。通过鉴藏、品评和自身的创作,他将王维、董源、巨然、“元四家”等串联成一条理想的、文人化的正统谱系。
倪瓒 《古木修篁图轴》
倪瓒 《古木修篁图轴》局部
在倪瓒的《古木修篁图轴》前,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南宗”所推崇的“逸笔草草”。画中独特的“折带皴”技法,以侧锋干墨勾勒出层叠的石块,不仅塑造了物象,更传递出一种清冷孤高的心境。董其昌敏锐地捕捉到,倪瓒画中每一笔、每一墨,都已超越了具体物象,具有独立的“笔墨趣味”——这正是“南宗”理论的核心所在。
陈继儒《相石图》扇页
而陈继儒的《相石图》扇页,则像一则视觉化的理论注脚。他将宋代米芾赏石的“秀、瘦、雅、透”演变为“秀、瘦、皱、透”,借古人之口阐明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展现了“南宗”群体如何通过重新诠释传统,来确立自身的艺术价值观。
笔墨的自觉:一场早于西方三百年的“现代性”探索
展览的第二重深意,在于揭示“南北宗”论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这或许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关于“艺术本体”的深刻自觉。在董其昌看来,绘画的最高价值,不在于能否逼真地“再现”自然,而在于“笔墨”形式本身所能带来的审美愉悦与个性表达。这实际上将绘画的重心从“画什么”转向了“怎么画”,是一次划时代的观念革命。展览中“笔墨新生”“再造传统”等小板块,通过对比展陈,让这一抽象理论变得可视可感。
董其昌 《丁卯小景图册》展出现场
董其昌本人的《丁卯小景图册》便是最佳例证。此画作于他73岁艺术巅峰时期,虽题为“仿巨然”,但观众对比其与五代画家巨然原作的风格差异,会惊讶地发现,董其昌摒弃了巨然画中全景式的复杂构图和细密皴法,而是将其精髓“化繁为简”。
画中山石圆浑,披麻皴法灵动自然,墨色枯润相生,整体给人以天真平淡、返璞归真之感。他抽取了古典范本中的形式元素(如皴法、构图),却注入了强烈的个人理解和瞬间感受。
策展人通过“名画解密”的方式,引导观众像侦探一样剖析画中每一笔的思绪,发现董其昌其实是在与古人对话中,进行着极具个性的创造。这种对绘画形式语言本身独立价值的强调,认为绘画是画家与观众感受互动的产物,无疑与西方现代艺术追求形式自律和精神表达的理念遥相呼应,而这一探索,比西方早了近三百年。
从历史到当下:南宗血脉的活态传承
此次特展并非沉溺于故纸堆,其最终落脚点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展览巧妙地将董其昌所处的历史与当下连接起来,试图构建一个“既中国又现代”的绘画知识体系。在“历代名画记”谱系表和“皴法小科普”墙前,观众能直观地看到从唐代王维到明代董其昌,“南宗”笔墨如何一步步演变,中国绘画的审美核心如何逐渐确立。而多媒体技术和场景营造等“隐藏彩蛋”,则让观众得以“穿越”到南宗山水画境中打卡留念,或通过裸眼3D技术细品董其昌笔触的微妙变化,让静态的古画“活”起来。
“构筑南宗——董其昌艺术研究特展”现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深度融入了“松江元素”。作为“上海之根”“书画之城”,松江是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等“松江画派”核心人物的故乡。展览不仅突出了这一地域画派的群体贡献,更将其置于推动“江南书画艺术会客厅”建设和全民美育的宏观背景下。在展览持续至12月22日期间,博物馆将围绕主题推出导赏、研讨、书画培训等系列活动,尤其针对青少年群体,持续打造“社会大美育”品牌,深入开展“百课百展”,让“书画之城”的底蕴植根于下一代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