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租车10天损失10万,套路人的“以租代购”不该再继续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9月24日 23:15:17

鉴于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彻底规范,绝不能只让单个消费者去维权,从行业层面强化监管和系统规范,已刻不容缓。

“他们说给一辆新车,月租金3137元,租满5年车就归我们。要是不想继续租,交满一年租金后可以随时退车。”广西的韦女士回忆起去年7月与哥哥一同签订“以租代购”协议的经历,语气中满是无奈。他们原本以为找到了低门槛跑网约车的机会,却在一年后提出退车时,被汽车租赁公司以“未按规定次数保养车辆”为由拒绝。

来源:IC photo

像韦女士这样的遭遇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汽车租赁公司推出“租满送车”“以租代购”模式,即租车满一定期限后,再将车辆过户给租车人,看似门槛低、灵活度高,但多名消费者反映遇到了“坑”,租车时对方满口承诺,只谈优点,但在实际用车、退车过程中却设下诸多限制,退租或维权困难重重。

其实,类似的汽车“以租代购”维权事件早就出现。该模式最早是针对征信差和资金储备较低的消费者推出的。特别是一些从事网约车、货运行业的人群,能够通过这种模式低成本开展业务。这本是正常市场行为,然而,从现实来看,部分租赁公司却将其异化为套路化的营销工具,通过虚假宣传、模糊合同、设置不合理条款等方式,将消费者推向维权无门的困境。这种偏离初衷的模式,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行业秩序。

如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汽车租赁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宣传阶段刻意弱化“以租代购”的融资租赁性质,将其包装成普通租车服务。销售人员常以“低月租”“随时可退”等话术吸引客户,却对关键风险避而不谈。一些公司甚至展示虚假的高收入流水,诱导消费者匆忙签约。同时,多数租赁合同权责严重不对等,往往是细致规定了消费者的各项义务和违约责任,而对租赁公司的责任则轻描淡写。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对车辆保养次数、行驶里程、磨损标准等细节设置严苛要求,而一旦消费者未能完全符合,便成为拒绝退车或索要高额赔偿的理由。更有甚者,连合同中所列车型都与实际交付车辆不符。

很显然,如此让人防不胜防的“以租代购”,实际就是在给消费者挖坑,也是在带偏行业的风气。鉴于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彻底规范,绝不能只让单个消费者去维权,从行业层面强化监管和系统规范,已刻不容缓。

如有专家就建议,应出台专项管理办法,由多部门联合出台汽车以租代购业务管理相关办法,填补行业规范空白。包括提升准入门槛,要求经营者须具备“融资租赁资质”或“汽车租赁资质”,并满足一定硬性条件,确保资金实力;拥有完善的风控体系,且需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备风控数据。同时,应加强合同规范,如合同采用标准化模板,对所有权转移条件等条款进行重点明确,避免模糊表述;明确租金构成,禁止隐性收费;细化退租流程,如区分“有责退租”与“无责退租”,并分别明确相应情形。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和一些网约车平台也有必要联合行业协会,通过案例宣传、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以租代购”模式的理性认识,避免“冲动”签约。同时,推动设立行业调解组织,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渠道。对涉嫌欺诈、虚假宣传的企业,监管部门应主动介入,依法严肃查处,并通过曝光典型案例形成警示效应。

应该看到,这种刻意给消费者挖坑的套路化“以租代购”模式,动辄让一些租赁者陷入困境,承受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损失,甚至影响到个人征信,不啻为一种行业毒瘤。对此,必须尽早建立与其风险相匹配的行业监管体系,不能再让打着“以租代购”旗号,实则坑害消费者的市场“劣币”大行其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