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来凤藤茶逆袭:从山野走进医保目录,撬动22亿产业链带动8.5万人脱贫

在恩施州来凤县,藤茶犹如一只飞出大山的“金凤凰”。
来凤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硒和黄酮成分含量最高的植物,被称为“黄酮之王”。作为中草药资源、类茶植物资源及药食两用植物,藤茶曾被土家族奉为“神仙草”。如今,它以“黄酮之王”的身份跻身湖北省医保目录,让“喝茶走医保”成为现实。
来凤藤茶。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摄
来凤县多年来围绕藤茶做足文章——从“野转家”驯化,到生物酶解技术突破,再到全产业链开发,打出了一套产业“组合拳”。不仅聚焦功能性茶饮市场,还实行“吃干榨净”式的深开发,延伸生产线至含片、牙膏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实现藤茶从茶园到工厂、再到药食领域的跨界融合。
这场由“一片叶子”引发的产业革命,彻底改写了来凤县的经济版图。目前,全县藤茶种植面积已达10.2万亩,年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带动8.5万农民脱贫增收,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今年在恩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藤茶大会上,来凤县与多国客商签订总额2.55亿元的外贸订单,让藤茶飘香海外,国际知名度持续提升。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近年来,来凤县持续锚定建设“全国藤茶产业核心区(中国藤谷)”目标,在藤茶生产种植、品牌宣传、市场销售、科研创新、三产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以供应链思维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搭建平台,全力构建以藤茶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稳定的品质和不断拓展的市场走向世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喝茶也能走医保”
来凤藤茶生长在北纬30° 与东经110° 交会处的武陵山腹地,由显齿蛇葡萄植物的幼茎、藤须、叶片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产品呈絮状、条状、纺锤状、卷曲状;色泽隐绿,灰白披霜,汤色黄绿,气味清香,入口微苦,回甘持久,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是药食两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来凤藤茶茶园。
不同于其他茶叶,白霜是藤茶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这层白霜实际上是二氢杨梅素的结晶,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制茶工艺中,关键的一环叫渥堆发酵,是将绿色茶体转变为干燥生坯的白霜茶体,因此藤茶要用98度以上的水进行冲泡,才能将其溶解。
来凤县藤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藤茶的黄酮含量是银杏的110倍,是目前发现黄酮成分含量最高的植物,被称为“黄酮之王”,在民间素有“三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
早在《诗经》中就有“古茶钩藤”的记载,唐代陆羽将其正式命名为“藤茶”,并沿用至今。
来凤县是野生藤茶资源最为突出、也是最早开始人工种植的地区。藤茶是生长在武陵山区沿坡上的野生植物,当地土家族人有着野生采摘,简单冲泡的传统,能清热解毒、润喉利肺,被尊称为“神仙草”“长寿茶”。1996年,乡村医生向班贵发现野生藤茶对治疗眩晕症有奇效,这种眩晕症也就是现代医学俗称的高血压,随后来凤县农业局牵头对藤茶“野转家”栽培进行开发。经过四年上万次的实验,2000年,向班贵团队在保留藤茶营养价值的前提下,研发工序将藤茶制成茶饮,为藤茶产品大范围推广打下基础。
2008年,藤茶技术实现质的跨越,“扦插”技术的出现,使原来三年生产周期缩短为一年,每株藤茶采购成本降低80%以上。近年来,来凤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恩施州农科院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开展藤茶新品种选育、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加工工艺提升与新产品研发、藤茶与健康关系研究及新茶饮研发等多方面科研工作。在加工工艺改进方面,来凤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联合研发,改进加工工艺,率先在全国制定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例如,生物酶解技术等新型加工技术的应用,使藤茶黄酮首次冲泡析出率达 70%。
李治是来凤金祈集团市场部经理,在他看来,藤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保健功能,在医药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
可以医保支付的来凤藤茶中药饮片。
藤茶作为药食同源植物,今年年初纳入湖北省医保支付范围,成为“医保茶”,这意味着老百姓可以用医保卡购买藤茶产品。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李治介绍,藤茶浑身都是宝,分为须和叶两种,龙须只取最精华的3~5指,被称为原茶。
“来凤县的藤茶,80%的叶子都被我们收了。”李治表示,以前藤茶梗叶由于黄酮含量低被丢弃,现在集团将这些废弃的“下脚料”直接提取出二氢杨梅素,供应给药品、保健食品作为原料添加,叶片还用于制作袋泡茶、中药饮片。
目前,来凤藤茶打通了产业链,来凤县共开发有保健文号的保健品系列、原茶系列、食品系列和日化产品系列等7大系列238种产品,牙膏、香皂、眼贴等日化商品都很畅销。
李治坦言,公司发展到今天,靠的是藤茶的功效。起初,企业在来凤县代销藤茶,发现消费者复购率高,因此在当地建了工厂。
来凤藤茶衍生品。
不过,在此之前,消费者不了解藤茶,市场认可度并不高。李治告诉记者,打响藤茶的知名度,他自认为是用了一种最“笨”的办法。“我们在全国各地有500多家门店,邀请客户到恩施旅游,参观基地工厂,免费体验,感受土家文化藤茶的种植加工,了解藤茶的生长环境。以先喝后买作为销售方式,属于口碑相传。”现在国家提倡银发经济,中老年市场潜力很大,他透露,70%以上的消费者每年都会复购藤茶,成为长期客户。
近年来,来凤县通过举办“来凤国际藤茶大会”,开展“喝来凤藤茶、游美丽来凤”等活动,拟定茶旅精品线路,积极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目前来凤藤茶延伸的产品包括藤茶原茶系列、藤茶面条、藤茶饼干、蛇葡萄干红酒、藤茶啤酒等食品系列;藤茶牙膏、精油、洗护、面膜等日化用品系列;藤茶中药饮片及保健品系列;藤茶中提取的二氢杨梅素还广泛用于其他产品的添加原料。目前,来凤藤茶已获SC认证、保健品蓝帽子、CMP生产规范、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种植基地GAP、有机认证等七大认证,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
“我们正在接洽化妆品公司、保健品公司,希望可以更大限度地将藤茶从头到脚吃干榨净,市场打开以后,就能带动全县藤茶种植面积的增加,最终老百姓的收益会更高。” 李治表示。
一片叶子富万家
近年来,恩施州来凤县的藤茶产业持续升温、声名远播。2021年,来凤藤茶被指定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大使晚宴”迎宾茶,标志着这一地方特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2023年,首届国际藤茶大会在来凤举行,来凤县获授“中国藤茶之乡”称号。
今年,第三届国际藤茶大会在来凤县顺利召开,来凤县获授“世界藤茶之乡”称号,现场签订外贸订单总额达到2.55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阿联酋、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多个国家,进一步提升了来凤藤茶的国际知名度。
来凤县藤茶集团藤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号工厂。
位于“中国藤谷”的马家沟村,是来凤藤茶的明星产地,这里90%的村民从事藤茶产业,清晨的采茶声已成为当地的日常景象。目前,来凤县藤茶种植面积已达10.2万亩,年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在来凤县的产业版图上,91家从事藤茶生产经营的企业、82家藤茶专业合作社、44家藤茶初级加工厂、2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州级龙头企业、8个精深加工生产车间、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等,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支持为藤茶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澎湃新闻查询发现,2019年出台的《关于促进藤茶市场营销奖励政策的十条意见(试行)》,2023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来凤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2025年出台《关于推动来凤藤茶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藤茶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为藤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品质保障方面,来凤县构建了藤茶“原种、原地、原味”保护体系,成立藤茶发展研究中心和来凤藤茶产业研究院,发布《藤茶生产技术规程》,将企业、基地、农户纳入统一监管,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销售渠道的拓展同样助推藤茶产业的腾飞。来凤县政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并在北京、长沙、上海等地举办专场推介会,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并喜爱藤茶。
此外,来凤藤茶还借助电商直播等新兴模式实现产销两旺。“藤茶姐姐”杨艺琼是来凤县知名网络主播,之前一直在外闯荡多年,几年前回乡发展,开始种植藤茶。为了拓宽销路,50多岁的杨艺琼决定自我突破,开启直播带货之路。通过几年的努力,杨艺琼拓宽了藤茶的销路,她的企业单在2022年就达到了3000万的年销售额。
澎湃新闻了解到,目前,全县藤茶种植涉及8个乡镇。围绕“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县有8.5万余人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仅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就覆盖农户3000多户,种植面积近五万亩。
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到飘香海外赢得国际订单,从一味古老的“神仙草”到如今打通产业链、赋能健康的“黄金叶”,在来凤县,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也蹚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属于来凤藤茶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