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设计之都|数智如何驱动文化创新?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09月29日 00:27:21

9月27日上午,由上海大学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激活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数智驱动下的文化创新与设计实践”论坛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来自国内外设计界、产业界、学术界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文化数字化转型、数智技术与设计融合、高端装备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以《科学与艺术文化融合 》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向世界开放的前沿,从近代工业基地到现代创新型城市的蜕变,离不开科学与艺术的协同发展。

“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未深度参与,而在21世纪信息智能时代,中国已成为关键参与者,但也面临‘卡脖子’与‘卡脚脖子’双重挑战——既要突破现有技术壁垒,也要在前沿领域抢占先机。”金亚秋强调,科学的硬实力与艺术的软实力融合,是构建创新文化的关键。他以上海市科学和艺术学会的实践为例,提出“加强人才交流融合、提升全民科学艺术素养、支持跨界科创产业”三大宗旨,并指出:“科技与艺术的根源在于良好的文化土壤,二者融合能推动城市硬软实力双提升,让上海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涵盖火箭、芯片、工业设计等多元领域的现代创新城市跨越。”

GGAC全球游戏动漫美术概念大赛创办人、点晴科技CEO林永民通过《新国潮、新青年,GGAC 数字艺术平台观察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展现了中国数字艺术的崛起。他指出,近年来国风数字艺术作品占比大幅提升,年轻创作者以创新表达赋予传统文化当代活力,有利于推动文化出海。

“GGAC平台的数字艺术大赛,投稿作品从2018年国风作品占比36%,到2023年升至82%,国风多样性也从22%增长至近60%,这背后是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林永民表示,“2024年《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2500万份、2025年《哪吒2》斩获超过150亿票房,印证了中国数字艺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未来将有更多国潮大作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魅力。”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信息设计学科学科长、教授佐佐木成明从亚洲纹样研究视角出发,讲述《透过亚洲纹样表达理解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创造新文化价值的可能性》。他认为,纹样不仅是装饰元素,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涵盖建筑风格、音乐节奏、节日仪式等多元领域。

“日本植物纹样受中国影响深远,蒙古‘八木市长’花纹被视为神的象征,中国龙纹代表自然与力量,这些跨地域纹样的共性,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佐佐木成明以日本动画《龙珠》受中国孙悟空形象启发、巴厘岛宗教艺术中融入中国神话元素为例,指出,“即使技法从传统手绘变为现代印刷,纹样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不会改变。未来应通过数字技术将亚洲纹样数据库化,推动中日韩等国在纹样研究领域的合作,挖掘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设计学院副院长汤丽萍以《Designing Futures: Whose Culture Are We Designing through Digital Design》为题,强调数字设计的核心是“为谁的文化而设计”。她结合自身在澳大利亚土著社区、日本偏远地区的实践项目,提出数字设计不能将文化“凝固为静态展品”,而应赋能社区自主表达。

“我们在澳大利亚北领地教土著儿童用VR拍摄传统‘跳跃者舞蹈’,在日本指导学生记录地方节庆仪式,全程不干预内容创作,只提供技术支持,因为文化的所有权属于社区,设计师的角色是‘桥梁’而非‘主导者’。”汤丽萍提出三大原则:“与社区共同创造,确保文化由内而外表达;推动跨文化对话,连接本土声音与全球受众;培养有道德的设计师,避免数字技术简化或扭曲文化。只有这样,数字设计才能让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围绕学科交叉创新,分享无障碍设计、嗅觉计算等领域的突破,提出“天马行空想、脚踏实地做”的理念,为跨学科设计提供方法参考。他介绍,未来实验室作为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实体,汇聚了数学、物理、自动化、心理学等多领域人才,聚焦无障碍设计、嗅觉计算、智慧人居等方向,“设计从诞生起就是交叉学科,要走出‘象牙塔’,设计创新必须对接国家需求与民生痛点,才能真正激活新质生产力。”

中国商飞特聘海外专家 (外籍院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任和,以《中国大飞机:设计引领集成创新》为题,解读了中国大飞机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他指出,设计创新不同于科技创新,“不依赖技术突破的集成创新”在大飞机研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丽兰,以《高端装备数智孪生质量设计与控制》为题,分享了数智技术在高端装备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她指出,高端装备如大飞机、航天设备,具有系统复杂、零部件多、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在整个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如何保障质量,需要很多新技术,数智孪生就是其中的一种代表性的技术。

“我们与中国商飞合作针对大飞机的特点进行相关研发,解决大飞机装配过程中的质量偏差;在航天领域,研发了‘数智孪生智能伴飞系统’,解决航天器结构复杂、设计验证周期长的问题;在海洋装备领域,通过声音分析与数智孪生相结合,实现声音的‘可视、可溯、可控’,判断深海设备运行情况。”刘丽兰强调,“数智孪生技术融合AI的分析能力与数字孪生的优势,是几十年形成的技术集成,为高端装备质量控制提供了‘全链条解决方案’。”

论坛同期,“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设计创新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台县委宣传部签署中国民间文化数字化战略“台州计划”,聚焦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路径;创意中国设计联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举行,这一专业机构将为数字艺术设计领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