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统计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统计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统计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时间,我是从10月左右开始,每天做选择,做的不是很多,需要找一个可以充当教材的资料每天细细的看一些,多看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选择题,不要死记硬背,大题我一般在考前20天开始准备,每天背两到三道,只是为了让考试的时候有话说,背不下来,也不要紧,你要记住,你没背下来的,一定不会考,自信是要有的。冲刺阶段:有肖秀荣的冲刺8套、最后4套、考点预测(背诵版)、《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还有任汝芬系列,做模拟题的好处一是查缺补漏,有遗忘的重要知识点一定要及时复习背诵;二是押题,实在背不下大题全文,重要采分点一定要背!
考研数学方面:
听说今年的数学试题挺有挑战性的,我在复习时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这方面,最后的效果还算满意。起初,我浏览了一遍教科书,没做课后题目,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左右,主要是了解整体框架和基础概念。接着,我选择了李正元的复习全书来深入学习,刚开始的确感到有些吃力。对于那些纠结于选李正元还是李永乐书籍的朋友,我想说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我个人也翻阅过李永乐的书,他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非常棒,全书与真实考试更为接近,很多解题方法都很实用。我认为最好能在暑假前完成全书的学习,我不太倾向于将学习拖延到假期,毕竟需要休息娱乐嘛。(害羞)实际上,时间绝对绰绰有余!我暑假里玩耍了十天,没碰书本,但剩下的时间我完成了1990年至2000年间的全部数学真题。这段时期的真题质量极高,特别是那些证明题,很有思考价值。
到了八月,我又重温了一遍强化班的教材,这对大家来说仅供参考...参加过辅导班的同学在这个阶段复习教材会有很大收获。九月到十月期间,我坚持做完了2000年至2020年的真题,并做好了修正和笔记。十月中旬起,我每周六都会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平日则专注于刷题。我通常一周能解决一本660题,接着做了张8、张4、李正元400题以及市面上的各种模拟试题。或许与一些人不同,我喜欢每天早上做一套模拟题。就这样持续刷题、改正错误、记笔记、分析错题,期间穿插模拟考试和回顾真题,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仅凭完成真题就自认为数学功底扎实。我见过太多同学只做真题,一旦得了130分就觉得数学很强,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近年来的试题相对简单,即使数学基础一般也可能拿到120分以上。然而,今年的数学考试让不少人栽了跟头...所以,希望大家保持谦虚态度!只要保持做题的手感,保证足够的练习量,确保准确性,无论遇到哪种类型的试卷,你都能应对自如!
考研英语方面:
从当前直至暑假来临之际,我的英语学习重心将放在记忆单词和进行阅读模拟练习上。我已经购买了四本阅读模拟书籍,并逐一完成了它们。每一本书都颇具挑战性,平均每篇文章犯两到三个错误是很常见的,无需因此过分沮丧。当然,我并未放弃,而是深入反思并总结经验,最终意识到词汇量不足是我主要的问题。于是,我开始了那项15遍的词汇强化计划。到了7月暑假开启时,若能每次记住单词三遍,并在完成一本阅读模拟题后取得良好效果,那就再好不过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基本概念。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用等基础概念,这些都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将它们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我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如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配以适量的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掌握模型构建和分析能力。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选模型、生产者决策模型,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都需具备一定的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会推荐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有的数学素养,比如复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础知识,这对理解经济学模型至关重要。
再者,重视实践与政策分析。经济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对经济数据的解读和政策的理解分析同样重要。我会定期关注国内外经济新闻,凭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权威媒体的文章,提高我的经济洞察力。做一些模拟题或者历年真题,你熟悉考试的答题方式和思路。
持续练习和反思。经济学的学习不是一蹴就的,需长时间的积累和反复的思考。我坚持每天至少做几道经济学题目,不断巩固记忆,每学完一个章节或模块,都会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并及时弥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借助了网络资源,例如Coursera、MIT OpenCourseWare等平台上的课程,以及各种经济学论坛,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讨论空间,帮助我拓宽视野,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