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也很忙,上海民族乐团以汗水和琴声谱写节日乐章

国庆与中秋欢喜相逢,上海民族乐团却以汗水与琴声,谱写着不一样的节日乐章。
10月21日-22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将走进重庆,冲击文华奖。这也是文华奖设立以来,上海首次以民乐作品角逐这一国家级文化艺术大奖。
9月底刚完成《海上生民乐》澳洲巡演,还没洗去旅途的疲惫,演奏家们便开始备战文华奖,并投入“双节”系列演出的排练中。
《海上生民乐》参加文华奖海报
全力以赴,备战文华奖
《海上生民乐》先后推出过多媒体音乐现场、民族管弦音乐会、民族室内乐、国风音乐现场等多个版本,累计演出220余场,更走向全球15个国家的52座城市,成为中国民乐“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海上生民乐》剧照
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2021年首演,在上海音乐厅以驻演形式,完成6轮140场演出,培养了一批忠实民乐迷。
“每次都像打开一个文化密码箱,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张衡已经五刷,将它视为每年夏天最期待的文化仪式。像他这样N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还有孩子被民乐器吸引,回家开始学古筝。
暑期档,许多外地家长也将它列入上海之行“必打卡”清单。“不仅视听效果震撼,中英文字幕对乐器的详细介绍更是寓教于乐,是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一位家长说。
观众席中还不乏“洋面孔”。不少外国友人利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前来,将其视为“读懂中国”的文化必修课。“它改变了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美国观众莉乐说。
《海上生民乐》剧照
为了备战文华奖,演奏家们在国庆前开始了准备工作,排练厅里已经有了忙碌的脚步。
幕后团队也步履不停,针对重庆国泰艺术中心的声学环境与舞台空间,从音乐到音响、舞美、灯光、造型等设计,进行新一轮复盘,力求所有细节能融合。
团长罗小慈说,艺术家们全力以赴、精雕细琢,“力求以最佳状态,将演出呈现给重庆观众。”
乐声悠扬,小分队很忙
国庆期间,上海民族乐团开足马力,也在舞台上忙碌着。
10月3日-4日,乐团另一口碑之作《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回归1862时尚艺术中心。演奏家们仿佛化身“云中仙子”,为观众送上耳目一新的国乐体验。
《云之上》演出现场
白色方形舞台上,14位演奏家围坐一圈,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圆形声场。观众围坐在舞台四周,和演奏家们一步之遥,呼吸相闻。
不远处的6位歌者,以歌声相和,编织出第一重听觉梦境。二楼的看台上,6位鼓手与11位合唱团少年的纯净童声组成“空中乐团”,与主舞台呼应,构筑起一座立体的“声音建筑”。
“《云之上》是一次心灵的自由旅程,你会听到大自然的呼吸、水流的经过、果壳的碰撞,感受到星星的闪烁。”排练指挥彭菲说。
《云之上》演出现场
与此同时,胡晨韵、张佳伟、卢璐、杨阳等十余位演奏家走出上海,组成另一支小分队,奔赴新疆喀什。
10月1日,演奏家们与喀什歌舞团民乐团共演“金秋音乐会”,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共同绘就一幅民族团结的画卷。
演奏家们还深入莎车、泽普、叶城等地,将11场音乐会送到乡亲身边。在驻喀什部队,演奏家们与1300名官兵共聚一堂,将海派民乐的清风送入边疆军营。
“这几天,两团一起下部队慰问、去四县演出,感受到了大家对民族音乐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说。
新疆演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