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中科院稀土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九月中旬后才启动政治复习的,身为理科生,我承认自己在这方面根基薄弱。我耗费不少时间逐字逐句研读了肖秀荣的详细解释,但仍感到困惑不解,就像许多前辈的经验所述,我不建议提早开始政治复习。与英语不同,政治初期并不需要大量机械记忆,大致了解主要脉络即可,不过最迟九月份必须开始。接着,我投身于刷题的过程中,通过解答题目来熟记知识点,这已经相当充足。然而,我要提醒你们,老旧的题库价值有限,因此要合理分配时间。我完成了肖1000题、风中劲草以及大纲选择题(总计约6000题),并且将错误的题目再做了一遍。此外,我还做了肖4、肖8、任汝芬、阮晔等后期预测卷,但在实际考试中,总会发现有些遗漏。总的来说,选择一两本基础教材就足够了,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消耗过多时间。关键是跟上当年的政治报告!这一点强调三次!对于大题部分,以背诵为主,掌握答题技巧为辅。让我按板块具体说明:对于马哲,理解是关键,概念最为重要,我报名参加了课程,有老师指导。选择题主要考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至于大题,我的建议是尽可能背下所有要点,数量不多,大多是套话,每年都会重复考,而且这是得分的关键部分,尽量不要失分。许多人会在最后一个月疯狂背诵各种预测卷来准备大题,但这可能会让你压力山大,因为内容太多且时间紧迫,所以我建议提前完成哲学部分的背诵,会让你轻松不少。答题时,应先写出原理,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大部分题目遵循这样的写作模式。另一个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原理,怎么解决呢?多做题绝对有帮助,寻找关键词,识别出题者的暗示和题目的重点。此外,重新审视原理的概念,也许你会明白为什么这个原理在此不合适。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3月开始看课本的,只是大概过了一下,之后就没碰过,大概到5月份开始看的数学全书,刚开始觉得看完课本有一定基础了,而且本科数学也不错,觉得全书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一接触才发现很难啃,一章节大概要两三天才能看完,刚开始是一题一题盖住答案做的,有些没有思路,有些做错了,所以挺受打击的,以至于到后来看到不会的就看答案,之后改掉了,大概六月份底认真做了一遍,但是还没有完整的体系。就这样到了七月中下旬,暑假期间留校复习,又刷了一遍复习全书,这一次对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知道每条题目考的什么。第二遍刷全书的时候做了660题,虽然都是选择填空,但有些计算量比得上大题目,很有参考价值。660题刚开始错了好多,而且做到后面会发现有很多点重复考。到8月底做完了一遍660。9月份开学就没有去上课,开始刷第三遍全书,第二遍660,之后再做历年真题,从前往后做,留两年最后练手计时。做题目不要在意分数,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点。到了10月中旬,已经做完了10几份真题了,这时候买了市面上流行的张宇的模拟题,汤家凤的,李永乐的,反正能买的都买了。刷完一半就到了11月中旬,这时候开始做第二遍真题,同时准备错题本,将同类型的题目归类。十二月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但是真的四套卷太难了,一提笔就不会,最后默默放弃,主要做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最后两天拿出少两年的真题练手。总而言之,书不在多,而在精。
考研英语方面:
各位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牢记,一定要多多研究真题!!!我当时就错在真题做的次数太少,只做了不到2遍,且后期几乎没怎么研究真题,于是就酿成了现在的悲剧。一研友真题研究了6遍以上,报的帝都考了80+,所以朋友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资料推荐:《考研单词.乱序版》《刘一男考研单词120讲》丁晓钟《英美外刊超精解》丁晓钟《考研英语真题超精解上.下》《王江涛.考研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基础是关键。无论是力学、热学、电磁学还是光学,都需对基本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比如,力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电流的形成机制、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等,这些都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我会建议大家在复习初期就扎实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尽量避免到后期因基础不牢出现的困扰。
公式理解与应用是大学物理的另一大难点。每个公式都有其物理意义,理解公式背后的意义比单纯记忆更重要。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力的公式,更揭示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凭实际问题的应用,更好地理解并这些公式。
再者,解决物理问题需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遇到复杂的题目时,要先理清问题的物理情景,明确涉及哪些物理量和定律,逐步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步需大量的练习来培养。我经常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来锻炼这种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物理紧密相关,许多物理原理都能在材料研究中找到应用场景。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能帮助深化理解,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