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鸡排哥”累了:什么是打造城市文旅名片的关键

“鸡排哥”这两天的疲惫程度是肉眼可见的。据媒体报道,因为要求合影的顾客太多,“鸡排哥”一度被挤到了墙边无奈地表示:“我挤在那个地方,是一点空气都没有了,我人都要窒息掉了”。还有网友反映,“鸡排哥”给的情绪价值也变少了。
真的不必苛责“鸡排哥”。他毕竟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持续24小时地高强度工作,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还要提供情绪价值,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了。是不是适当地休息休息,劳逸结合一下,或许“鸡排哥”也可以考虑考虑。
这可能也是个人网络IP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虽然当地文旅部门想得很周到,动作也很快,安排了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场维持秩序,但面对汹涌而来的大客流,还是有些招架不住。这两天“鸡排哥”又是忙着打假,又是向公众出示健康证,回应卫生质疑,其实都显示出了个人IP一些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从现在正当红的“鸡排哥”,到去年的“晓华理发师”,再到几年前的“拉面哥”,近年来时不时就会有草根网红走进公众视野。他们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为所在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热度和流量,甚至一度成为城市的文旅名片。
然而,有记者在这个假期里再次探访“晓华理发师”,发现曾经“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盛况不再,拥挤的人潮已经退去;“拉面哥”也已经掉粉40万,表示“回不去了”。这不仅是因为“铁打的流量,流水的网红”,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草根网红都很难克服和解决的一些共通问题。
“晓华理发师”的理发技术当然不可能是行业内的顶尖水平,“拉面哥”的拉面当然不可能和高档餐厅里的食物相提并论,大家来“鸡排哥”的摊位前捧场,也不是真的冲着他的鸡排。其实人们喜欢这些草根网红,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久违了的朴实和本真。
但这既然是一种“新鲜感”,也就免不了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更何况,草根网红都是普通人,也可能会有疲惫,会有迷茫,会有失误,会有各种情绪波动,一旦出现一些和人们期待不相符的情况,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无法预料和抵挡不住的压力。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有流量的反噬。“鸡排哥”所说的“窒息感”,就是这种压力的生动写照。
因此,应该充分肯定草根网红的可贵品质,肯定他们为所在城市文旅做出的巨大贡献,但也必须认识到,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要打造、树立一张文旅名片,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某个独特的个体上,而更应该形成可持续的、制度化的发展模式。
就在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里,重庆荣昌、湖北黄冈、甘肃敦煌等多地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据荣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10月1日当天中午有2700人用餐,食堂蒸了86盘米饭,用了550斤米,卤鹅250斤提前售完。不光是开放政府食堂,这几年的长假里,多地还推出了免费停车、免费公交等便民举措,已经从“趋势”转变为“惯例”。
事实上,出台这些便民举措和主推草根网红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的内在机理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和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友好的开放氛围。但不同的是,作为个人的草根网红必须要面对时效性的考验,面对许多不可控的风险,而不管是政府食堂还是免费停车,只要能实现制度化的安排,就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鸡排哥”们的热度视而不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草根网红的闪光点,体现出的是当地文旅部门灵敏的“网感”和迅速的反应。不过,网络热点对一座城市的宣传毕竟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座城市能不能打造出一张经得起检验和审视的文旅名片,根本上仍然取决于在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对此,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