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亲自下场,通义千问牵头组建机器人AI团队

阿里巴巴集团已成立内部机器人团队,正式加入全球科技巨头争相打造 AI 实体产品的竞赛。
10 月 8 日周三,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的技术负责人林俊旸周三在社交媒体 X 上透露,阿里已成立 " 机器人和具身 AI 小组 "。这标志着,阿里从 AI 软件向硬件应用领域的战略延伸。
此举正值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机器人领域之际。同在周三,日本软银集团宣布收购 ABB 的工业机器人业务,进一步强化其在 " 物理 AI" 领域的布局。
阿里云最近首次布局具身智能,上月领投了中国机器人初创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的 1.4 亿美元融资。
两周前的 2025 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表示,未来五年全球 AI 投资总额加速增长到 4 万亿美元,阿里必须保持同步。除了 2 月公布的未来三年为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3800 亿元,阿里还计划追加投入。
多模态基础模型转化为基础智能体 理应迈向现实世界
除了透露设立 " 机器人和具身 AI 小组 ",林俊旸周三在 X 平台的帖文还称:" 多模态基础模型现在正被转化为基础智能体,它们可以利用工具和记忆通过强化学习执行长时序推理 "。他强调,这些应用 " 理应从虚拟世界迈向现实世界 "。
作为通义千问的技术负责人,林俊旸此前参与开发了可处理声音、图像及文本输入的多模态模型。
成立机器人 AI 团队表明,阿里巴巴正将其在大模型和 AI 技术方面的优势向机器人等实体产品延伸,寻求在快速增长的具身 AI 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领投自变量机器人加速布局
一个月前华尔街见闻提到,阿里巴巴通过阿里云领投了深圳机器人初创公司自变量机器人 1.4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这笔投资标志着阿里云首次布局具身智能领域。
自变量机器人的首席运营官杨倩当时透露,该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已完成八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约 2.8 亿美元。
自变量机器人采取软件和算法优先的差异化路线,9 月 8 日发布了名为 "Wall-OSS" 的开源具身智能基础模型,以及名为 Quanta X2 的机器人。该公司表示,这款机器人可以连接拖把头进行 360 度清洁工作,并配备了能够感知细微压力变化的机械手,朝着更接近人类的功能迈进了一步。
自变量机器人表示,目前尚未推出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具体价格将根据机器人的使用场景确定。研究公司 Humanoid Guide 的数据显示,这款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为 8 万美元。
自变量机器人目前已向学校、酒店和养老院等机构销售产品实现收入,并计划于明年开始筹备 IPO。该公司预计 " 机器人管家 " 将在五年内成为现实,但杨倩承认,用于机器人的 AI 技术仍落后于聊天或代码生成等领域。
全球巨头竞逐机器人赛道
阿里巴巴的机器人布局正值全球科技巨头加大相关投资。风投资本正大举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市场普遍预期生成式 AI 与机器人的结合将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方式。阿里巴巴的入场将为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增添新的变数。
今年 6 月的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表示,AI 和机器人是英伟达的两大技术机遇,将为该公司带来 " 数万亿美元 " 的长期增长机会。
黄仁勋当时称,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机器人技术的首个主要商业应用领域,英伟达的目标是,数十亿个机器人、数亿辆自动驾驶汽车和数十万个机器人工厂都将由英伟达技术驱动。
软银集团本周三宣布,以 54 亿美元现金收购瑞士工业巨头 ABB 的机器人业务,这是软银在 " 物理 AI" 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
软银董事长孙正义表示,此举旨在将 " 人工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融合 ",打造软银的 " 下一个前沿 "。ABB 机器人部门 2024 年营收为 23 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 7000 名员工。
花旗预计,到 2050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7 万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包括政府背景基金在内的大量资本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