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新书联合书单|污名陷阱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The Atlantic Realists)
[美]马修·斯佩克特 著,李旭 王紫珠 译,东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2025年9月
在20世纪帝国扩张与全球秩序重塑的过程中,美国与德国作为两个重要的国际政治参与者,共同塑造了一种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的思想传统——现实主义。本书以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思想演变为线索,系统梳理现实主义理论如何在大西洋两端形成、传播并演化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范式。作者指出,现实主义既非美国冷战思维的产物,也非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跨大西洋的知识协作结果。通过对拉采尔、豪斯霍弗、施米特、摩根索、格雷韦等关键思想家的深入分析,书中揭示了“国家利益”“空间秩序”等核心概念的形成逻辑,也剖析了德国与美国如何在世界大战与冷战中吸收并重塑现实主义思想。
《存在与真理》(Sein und Wahrheit)
[德]海德格尔 著,[德]哈特穆特·蒂特延 编,朱清华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8月
《存在与真理》是海德格尔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时期,在1933年夏季学期和1933—1934冬季学期的授课内容,收入海德格尔全集36/37卷。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夏季授课内容,题目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部分的目的是通过与黑格尔思想的对峙赢得德意志民族此在的基调。揭示出形而上学的两个决定性的基础:数学和基督教,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神学-逻辑学。第二部分是冬季授课内容,题目为“论真理的本质”,通过解读赫拉克利特箴言和柏拉图“洞穴之喻”以及《泰阿泰德》,海德格尔论述了真理的本质作为斗争和无蔽,并细致考察了非真理的本质。
《科学与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英]托马斯·狄克森著,万兆元 赵会亮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8月
《科学与宗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公正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关系。作者摒弃了非此即彼的简单冲突范式或和谐论调,深入剖析了这场持久辩论的核心议题,以及各种矛盾可能的解决路径。本书于2008年出版后广受好评,并于2009年获得丁格尔奖(Dingle Prize)。
《事件:批判理论的事件转向》
蓝江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
阿加莎笔下的贵妇人为何会在目睹凶杀案之后语无伦次?如果《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吞下的是那枚蓝色的药丸,他的世界是否真的会一如往常?事件对于我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事件处于我们的认知框架之外,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和面对世上的一切,而学者蓝江敏锐地发现了现当代哲学史上的事件转向。本书以事件为线索,对马克思、福柯、德勒兹、巴迪欧、齐泽克、阿甘本等人的理论进行全新解读,结合《千与千寻》《信条》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影视文学作品,运用充满故事性的笔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掘了经典理论的新内涵,阐发了事件的深层意蕴。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事件的忠实,也就是对压抑与沉默的反抗;我们要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事件,存在着改变,继而怀抱一腔希望,勇敢地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从门罗宣言到威尔逊主义——文本与阐释》
付文广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2025年8月
1823年《门罗宣言》颁布至今,两个世纪过去了,距离1917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致国会的演说也已百年有余。然而,国内学界对美国外交的认知要么徘徊于政策、制度等器物层面;要么囿于解读和阐释当下即时或偶发性事件,却疏于关注美国对外关系中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观念哲学基础变迁及思维倾向性更替等长时段起作用的深层次要素。本书的着眼点在于聚焦门罗主义和威尔逊主义等美国对外关系的核心范畴,着重考察原初文本蕴含或承载的意识形态内容及观念结构,进而为梳理和辨析美利坚自由主义帝国发展演变的思想脉络及伦理品格,以及思考21世纪人类的政治处境和历史命运等终极性问题提供一个虽然渺小但或许并非全无价值的知识路标。
《植物生命:混合体的形而上学》(La vie des plantes)
[意]埃马努埃莱·科恰 著,傅小敏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5年8月
我们很少谈论植物,也忘记了它们的名字。哲学总是忽视它们,甚至生物学也认为它们是生命之树的简单装饰。然而,植物赋予地球生命:它们创造了环绕我们的大气层,它们是我们赖以维生的氧气的源头。植物体现了生命所能与世界建立的最为密切和基本的联系。从叶、根和花的视角来看,世界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的集合,或包含一切的普遍空间,而是总体的大气、气候,是一种真正的混合形而上学之所在。不同于讨论自然和宇宙的思想惯例,科恰将无限小与无限大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阐释了植物的哲学意涵,进而重新定义了人类在生命领域中的位置。
《科学与假说: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论文集》(Science and Hypothesis:Historical Essays on Scinentific Methodology)
[美]拉里·劳丹 著,安金辉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5年8月
尽管假说法如今已成为科学界的主流方法论,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最初并未占据主导地位。17世纪,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们仍在众多竞争性方法之间徘徊,而假说法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世纪,这一局面才发生根本改变。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但假说法最终还是成为了20世纪科学探索的核心工具。本书收录了拉里·劳丹关于假说法兴衰流变的重要论文。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历史阶段的细致考察,作者描绘出一幅思想演变的丰富图景。虽然并未试图完整叙述这段历史,但本书深入剖析了若干关键节点与反复出现的思想模式,为理解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路径。
《还俗——在伽蓝与尘世之间》
王耘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9月
《还俗——在伽蓝与尘世之间》是一部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作品,所采访的每个对象都真实存在。本书所撰写的内容均来自现场采访实录和后续整理,当然,出于保护采访对象隐私的考虑,某些人名、地名等使用了化名。另外,本书并不是一部弘法之作,更类似于一份带有社会调查研究性质的报告。作者作为佛教文化的亲历者,之于“还俗”,价值中立,力求在历史背景下,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出客观叙述和有限呈现。
《超验与经验之间: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研究》
张志庆 著,商务印书馆,2025年7月
阿奎那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巨著《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使其成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巨擘,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以及后来的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等人共同成为西方哲学星空中最耀眼的天罡北斗。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显学。但是相对于其神学、哲学、法律、伦理学等来说,关于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研究较为薄弱。本书从美的本体论、形式论、经验论三个层面全面阐述了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将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放在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大框架中,放在美学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从西方思想发展,西方美学发展和基督教神学危机、现代社会危机三个角度论述阿奎那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概述阿奎那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他思想的主要因素,说明阿奎那著作的总体情况;论述阿奎那的神学思想、哲学思想及其来源;分析中外阿奎那美学思想研究现状,论证其对中世纪美学的总结和深化,强调其对后世美学的深远影响。
《共同体与价值共识:基于马克思价值哲学的考察》
马瑞科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8月
在人际、群际与国际关系疏离化趋势日渐加深的当今时代,寻求并构建一种包容型的价值共识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聚焦“共同生存何以可能”的共在存在论命题,立足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基本视域,在“共同体与价值”互释性的阐释视界内,引入自然共同体-价值合一、理性共同体-价值分离和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分析框架,从共识型价值主体培育、共识型价值视界开显、共识型价值情境构塑、价值共识论出场四个维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基础构建的公共性理路。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徐英瑾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
通过考察东汉三国政治失败学,作者为我们找到了走出历史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团,它不仅照亮了权力博弈的认知暗区,更将乱世中的生存困境转化为现代人可解码的决策图谱。作为首届“博古睿”全球论文奖作品的全面拓写版,本书以广阔的全球史视野,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以及对今日世界之影响,是一部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
《何以天人:中国古代思想探微》
萧三匝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
本书语言明晰畅达,对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鸟瞰式”述评,既简述生平,也剖析思想,同时考察不同时代思想文化演变的内外逻辑。书中紧扣天人关系这一主题,以时间为主轴,从商周易代讲起,继而谈儒、墨、道、法等先秦诸子,随后进入秦、汉、唐、宋直至明清,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新见迭出,精彩纷呈。本书试图帮助读者建立对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认识框架,并述古开新,展望未来。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Shapes of Freedom:Hegel's Philosoph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美]彼得·霍奇森 著,何启文 译,张海龙 校,华夏出版社,2025年9月
彼得·霍奇森是美国著名的黑格尔研究专家。本书既是霍奇森关于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的导论性著作,也是他基于自身的专业视角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所作的一种新的阐释。第一章为《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提供了一份导言,涉及讲演的文本来源、核心范畴以及黑格尔对历史编撰方式的区分。第二章考察世界史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结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论述作为精神实现之质料的国家和世界史进程,同时详细论述这样两个面相:国家是在制度上实现了的自由,而世界史的进程则是自由的一系列不同形态。第五章讨论世界史的第三种结构,即超时性结构。
《信息时代阅读马克思:从媒体和传播视角解读《资本论》第1卷》(Reading Marx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Perspective on Capital Volume 1)
[英]克里斯蒂安·福克斯 著,燕连福 赵莹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6月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媒体批判主义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对《资本论》第1卷进行了全面的、逐章的介绍,帮助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卡尔·马克思最重要的、最具开创性的著作,并以媒体和传播学的视角,通过诸如互联网、数字劳动、社交媒体、传媒行业以及数字阶级斗争等一些当代现象来介绍马克思的重要观点。福克斯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家的最新案例,强调即使在亚马逊、谷歌、脸书等跨国媒体企业在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时代,马克思和他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章的最后面会有一些讨论和练习题,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马克思的著作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情境和需要中去。
《批评的希腊哲学史》(A Critical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英]W. T. 斯退士 著,庆泽彭 译,崇文书局,2025年8月
本书共十九章,简明晓畅地概述了古希腊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赫拉克利特、原子论学派、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小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学派,结于新柏拉图学派,并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塑造古希腊哲学的哲学家的生平。本书注重各种哲学的观念、真理、意义和关系,对于考古学上的争辩则从略,并力图将哲学思想就其历史的继续和关联而顺序说明,使读者能明了哲学演化的递嬗。
《事物的自然: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导读》(Introduction à I'Éthique de Spinoza. La première partie La nature des choses)
[法]皮埃尔·马舍雷 著,赵文 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9月
该书是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马舍雷关于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论神》的导读。斯宾诺莎在《伦理学·论神》中通过三十六则命题及其证明、附释、绎理、补则设想并论证了一元论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存在论)。马舍雷依托原始文献,细抠拉丁文的表达细节,通过对《伦理学·论神》中“神即实体即自然”的理论配置和装置整体进行类似数学拓扑学的阅读,还原了一个哲学中的“伽利略”(一位由“被自然生产的自然”推出“生产自然的自然”的规律的哲学家),澄清了:1.斯宾诺莎的哲学不是二元论的平行论;2.“理性或原因”是斯宾诺莎区别于笛卡尔、区别于莱布尼茨的唯一理论基质(这一理论基质使认识与存在之间是否符合的疑难、使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否统一的疑难在斯宾诺莎这里都失去了意义,斯宾诺莎是绝对的一元论唯物主义者);3.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使“决定”这个概念在《伦理学》中成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
《污名陷阱:对高学历失业者的社会性围猎》(The Stigma Trap:College-Educated, Experienced,and Long-Term Unemployed)
[美]奥弗·沙龙 著,王瀚 杨子钰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9月
名校博士送外卖、大厂高管失业开网约车,当“35岁现象”遭遇经济下行,星巴克和图书馆坐满了失业的中年人……这些曾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为何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隐形人”?“你失业,一定是你不够好。”社会的偏见像一张无形大网,将他们困在自我怀疑的怪圈里:应聘时,被招聘者质疑“6个月没找到工作,是不是你哪里有问题”;社交时,既想通过人脉寻求工作机会,又怕显得自己过于功利;聚会时,被朋友问及“现在做什么”,以“基本决定退休了”来避免尴尬;甚至连婚姻也因经济压力和偏见而变得岌岌可危……但失业,真的是失业者的错吗?招聘偏见、社交压力、社会歧视、自我否定层层滋生,逐渐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污名陷阱”。这种陷阱源自全社会对优绩主义的追逐与推崇——仅认可世俗成功,从而轻易否定失业者的全部人生价值。美国知名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带你走进139位失业者的真实生活,用社会学的利刃戳破优绩主义的神话,为每一个落入污名陷阱的人指明突围之路。如果你正经历职业崩塌的痛苦,或试图认清“努力就有回报”背后的社会残酷真相,这本书会让你看见:失业不是个人的失败,而避免落入污名的陷阱,需要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与公平。
《万物生辉:在经典中寻找世俗生活的意义》(All Things Shining: Reading the Western Classics to Find Meaning in a Secular Age)
[美]休伯特·德雷福斯 肖恩·多兰斯·凯利 著,袁英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
虚无主义是笼罩当今这个世俗时代的阴影,它给个体的生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书通过对古今经典文学与哲学作品的解读,力图穿越虚无主义的迷雾,澄清现代社会沦落至此的原因,寻回那些让生活充满意义的智慧。在作者笔下,荷马令人欣喜若狂的多神论世界散发出神圣光辉,但丁《神曲》中的一神论世界温和而滋养,麦尔维尔的白鲸横冲直撞,召唤众神回归……这些经典作品中蕴藏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看见世俗生活熠熠生辉的可能。
《超客体:世界终结之后的哲学与生态学》(Hyperobjects: Philosophy and Ecology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美]蒂莫西·莫顿 著,苏艳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
气候变暖、核废料、塑料污染……这些超客体(Hyperobjects)超越了人类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却彻底重塑了我们的生存现实。莫顿以惊人的理论野心宣告:生态危机不是外部问题,而是人类与非人类纠缠的本体论真相。本书从超客体的黏性、非定域性、客体间性等性质来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并指出超客体时代“世界”“自然”等概念的失效,在超客体面前,人类的虚弱暴露无疑,巨大的不对称迫使人类必须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学会谦卑,重塑认知。
《秋叶集》(Feuillets d'automne)
[法]安德烈·纪德 著,张琰 译,拜德雅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5年9月
自由独立的文学精神,近乎拷问的内心自白,善待他人的纯真与慈悲,奏响了纪德为如此青春的年轻人、也为如此年长的自己谱写的思之交响诗。诺奖作家安德烈·纪德在生命之秋、思想之秋,写给自己、写给青年人的沉思集,首次中文译介。这部几乎贯穿纪德生命之秋的作品,汇集了1925—1948年纪德发表的三十多篇文章,记录了纪德五十多岁以后的写作足迹,它们展现出与《日记》《人间食粮》《如果种子不死》相同的文学风采。勇敢、真理、正义、仁慈、文学、友谊、母亲、青年时代……这些主题活跃于书页之中,令读者无不感受到,纪德在用一颗热忱纯粹之心追求文学之真理,并以文学之精神鼓舞、引导着每个时代的青年人。
《古今之维:问题与方法》
洪涛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2025年7月
《古今之维:问题与方法》为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洪涛的政治哲学读书随笔。书中讨论涉及康德、严复、梁启超、韦伯、沃格林、阿伦特等,展现了浓厚的思辨魅力和深刻的思想洞见。书中有对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对思想史隐微脉络的梳理。作者在追溯古典思想观念中,重提政治的美与高贵,人对自身(人性)的认识、想象共同体建立的必要性;对现存世界也予以强烈的学理关注,对权力、技术和人的存在的反思,总能在思想繁密处切中要害。在讨论政治哲学命题的同时,作者也引导读者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世界中自处?什么是善和好的生活?
《难免痛苦,“待”着就好:一名新手心理医生的笑泪照护手记》
[日]东畑开人 著,胡文海 译,吉琛佳 校,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5年8月
顶着京都大学博士光环、梦想成为心理学大师的东畑开人在经历了毕业季的艰难求职之后,终于在冲绳的精神科诊所得到了职位。“要做治疗!”这位菜鸟心理医生奋勇跳入,但遇到的是颠覆他价值观念的神奇照护国度。初来乍到,他获得了“咚锵”的绰号,被指派的第一项任务竟是且先坐下、“待”着就好。此后的四年里,日间照护的一切不断颠覆着他的既有认知:患者的心灵归宿系于抽烟、桌游、兜风、玩笑等平凡生活构成的日常圆环,而非积极行动画出的线性人生;护士之道在于观察、触碰、抚慰不安之人身心混杂的心体,而非恪守“你是你,我是我”的现代社会边界;青春懵懂的医务助理女孩是以肉身应对他人痛苦的赤足照护者,而非可有可无的外行帮工;为了阻止庇护所沦为收容所,居所需要的是有所遮蔽的昏暗光线,而非透视一切的效率之光……
《论语新劄(修订版):孔学的历史世界》
李竞恒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
与一般对经典的注释、译解类著作不同,本书是以劄记的形式,对《论语》解释史上的疑义或现代读者可能有疑惑处进行商兑、分析,并基于思想史和当下的问题语境进行诠释,尝试提供考古的资料,恢复先秦的语境,以便让读者进入孔子的历史世界。本书之“新”,主要也是指对出土文献、古文字研究、考古发现等新材料的使用,除此之外,则还有古气候学、人类学、宗教学、经济学的新视野。本书是作者于2014年出版之《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一书的修订再版,增订十余万字,另附作者《孔门封建考》《论周礼与习惯法》《试论原始儒学的重商和自由贸易思想传统》论文三篇(原刊《孔子研究》、《天府新论》)。许多考古知识丰富的读者,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很少关注《论语》的研究。而很多关注经典的读者,则常情怀有余,却不熟悉考古资料,对“孔子的历史世界”比较陌生。本书希望能打通二者之间的隔阂,为进一步推动《论语》的研究和经典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