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人工智能竞赛不是赢者通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10月9日,知名播客All-in发布其举办的All-in Summit峰会的视频和音频,在这场活动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蔡崇信表示,人工智能竞赛不是赢者通吃,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周都有一个模型处于领先地位,但到了下周,另一个模型就会超越它们。
活动上,蔡崇信与白宫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事务负责人David Sacks展开观点交锋。David认为,美国赢得人工智能竞赛非常重要。
蔡崇信则表示,他本人对于“赢”的定义,不是谁推出了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而是谁能更快地采用它。美国大量的资源应该投入到技术应用和推广上,而不仅仅是对技术投入资金,超大规模公司每年的投资大约800亿美元,但在中国,有几件事正在发生,一是中国已经拥护开源,二是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许多公司,已经推出了更小的模型,而不是万亿参数的模型。
蔡崇信认为,如果希望人工智能普及,可以看看现在的中国,“我并不是说中国在模型战争中技术上获胜,但就实际应用以及受益人群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调查显示,去年,只有8%的公司在其业务中使用人工智能,现在的比例正接近50%。”
在访谈中,主持人问及,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作量(由人工智能完成),劳动力是否会自然地减少?
对此,蔡崇信回答道:“我们还没有宣布任何因人工智能导致的裁员,我一直在问我们的工程主管,现在有多少代码是由人工智能编写的。我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这取决于你问哪个部门,但我认为目前可能已经达到30%。”
蔡崇信说,当他成为阿里董事局主席,强调的是阿里从事两大业务,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其中包含人工智能元素,“把我们的公司说成是在六个不同的业务领域(阿里曾划分六大业务集团),这太令人困惑了。”
在访谈中,蔡崇信也谈及,已成立26年的阿里,前15年是一种完全自由市场式的增长方式,之后进入到竞争极其激烈的阶段,每个人都想做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是变现流量的最佳方式。如今的市场,阿里有五六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包括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经历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期,政府认为这个行业有点失控了。有些平台表现出垄断行为,更多的监管措施出台了,而我们进入了一种新的常态,我们认为监管环境更具可预测性。我们知道红线在哪里,也知道该去哪里,不该去哪里。实际上,由于其可预测性,它创造了更好的运营环境。”
据悉,阿里巴巴对电商和人工智能的押注,使其美股及港股股价今年迄今均上涨了超110%,成为表现最佳的科技股之一。
上月,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还强调,阿里会在今年2月宣布的未来三年投资380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投入。此外,阿里的AI战略已经变得更加清晰,也更为激进:作为“全栈AI服务商”,携手众多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从底层芯片到上层模型应用的完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