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忆|故宫建院百年(上):从筚路蓝缕到生生不息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10日 09:00:22

【编者按】

百年前的今天,一座帝王的宫殿从此拥有了一个承载民众文化向往的名字——“故宫博物院”。这扇厚重宫门的开启,不仅宣告了紫禁城从皇家禁地到人民殿堂的历史性转身,更点亮了文明守护与传承的百年星火。

如今,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已不仅是收藏着195万件(套)珍宝的文明宝库,更是一座记载历史、活在当下的“活”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

在其建院百年之际,让我们透过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追溯它从挂牌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今日生机盎然的文脉律动,见证一个伟大文明生生不息的百年奇迹。

故宮太和殿今昔对比。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开幕典礼。紫禁城由皇家禁地转为公共博物馆。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开创性事件,也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象征。宫廷收藏得以系统整理并首次面向社会开放,普通人得以亲近皇家艺术与历史。

1924年,北京,故宫。

1924年,北京,故宫。

1933—1945年|文物南迁避险

1933年,为保护国宝免遭日寇劫掠,故宫博物院开启了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徙——“文物南迁”。至抗战胜利前,大批故宫文物分批南迁至南京、上海、四川等地。

1932年,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左图)向当时的“行政院”呈送文物南迁方案,右图为公文底稿。 故宫博物院 图

在长达十余个春秋的迁徙中,一群勇敢的故宫人守护着包括瓷器、玉器、铜器、书画以及《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在内的1.3万余箱国宝,辗转跋涉大半个中国,使其得以免于战火焚毁,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镌刻下不朽的传奇。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批南迁文物也踏上了陆续东归北返的旅程。

1950年代绘制的故宫文物迁徙路线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图

南迁的故宫文物在川陕公路运输的艰苦状况。新华社 图

南迁的故宫文物在贵州被卡车运送的场景。新华社 图

封装南迁文物的箱子。姚竣译/新华社 图

1949年|开启新篇章

1952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新华社摄影记者齐观山在飞机上拍摄的故宫全景。

硝烟散去,守护未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故宫博物院古建修复工作全面展开。故宫博物院于1953年组建了专门的古建维修队,在成立之初的10年间完成430多项工程,使故宫16万平方米古建筑大都得到了不同规模的修缮,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故宫古建的修缮程序、技术和经验。

1950年,护城河清淤。张印泉/新华社 图

1951年,故宫。郑小箴/新华社 图

1951年。郑小箴/新华社 图

20世纪50年代,老彩画工张玉泉修整彩画 。喻惠如/新华社 图

1962年,工作人员在故宫内测绘。盛继润/新华社 图

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位列其中。自此,故宫进入制度化保护轨道,成为国家层面最高级别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北京地标,更是中国历史与民族身份的象征。

1978年,故宫文物修复厂。韩居策/新华社 图

1979年2月,北京,雪中的紫禁城。

1979年8月,北京,故宫午门东侧城根下,两个女孩专注地学习英语,她们身后的一个男子在锻炼。

1983年,香港81岁老中医朱鹤皋为游客表演健身功。黄景达/新华社 图

1987年|被列入世遗名录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定其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由此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1981年,故宫。李基禄/新华社 图

1980年4月,北京,故宫,一名男子正在认真地看文物。

1987年,太和殿后的丹陛。邵军/新华社 图

1988年,年轻人在午门广场表演霹雳舞。李明放/新华社 图

2002年|启动世纪大修

2002年3月,国务院在故宫博物院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对故宫进行全面维修,这是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古建筑整体维修。大修持续18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

武英殿,这座清晚期三毁三建的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曾作为皇帝的便殿、修书处,并出版了《四库全书》。

左:武英殿大修开工仪式,右:武英殿施工现场

作为大修试点工程,2002年10月17日,位于故宫西华门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武英殿建筑群修缮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自20世纪初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修缮建筑最多的故宫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这次工程也因此被称为“世纪大修”。此次大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涵盖了古建保护、技艺传承以及从传统到科技的多种手段,对故宫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使其更加稳固和安全。

2005年7月18日,故宫博物院院徽标识设计完成并正式启用。

2005年4月5日,正在进行大修的北京故宫。

2005年10月,故宫建院80周年之际,基本完成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的保护。 

2006年11月,神武门大修工程启动。故宫修缮一期工程,包括太和殿、保和殿等大规模维修。

2006年11月,太和殿大修。

2009年|两岸故宫文物再聚首

2009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60年来首次合办展览,分藏两岸的文物得以相隔一甲子后再度同台亮相。这不仅是文物层面的历史盛事,也被视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两岸故宫首次正式的交流合作,北京故宫博物院精心挑选了37件文物助阵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此次大展。

2009年9月2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借给台北故宫博物院“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展出的37件套文物在北京故宫举行装箱仪式。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和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贴封条。

2009年,一男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上看得入迷。陈斌华/新华社 图

2010年10月3日,北京故宫午门前游人如织。

2011年-2014年|摸清家底,管理革新

近百年来,故宫博物院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文物清理工作。2011年,经过七年系统性清理,故宫首次全面“摸清家底”,确认院藏文物总量超过180万件,为深入研究与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清理工作持续深化,自2014年起,又对甲骨、明清尺牍、清宫老照片等15个大类文物展开了专项清查与整理,推动藏品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总量已超过195万件(套)。

2014年1月20日,专家正在给太和殿内皇帝宝座旁的珐琅仙鹤清理灰尘。

在夯实藏品管理基础的同时,故宫在公共服务与安全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重要革新。自2013年起,故宫博物院实施全面禁车政策;同年1月,试行淡季周一闭馆半天;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实施全面禁烟政策,这是紫禁城600余年来首次系统性全域禁烟。

2013年1月7日11时许,首次试行淡季周一闭馆半天,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关闭故宫入口处大门。

2015年|建院90周年,实施限流

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正式开放四大新区域,包括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和东华门区域。原状陈列、常设专馆、专题展览等8个展览同时启动。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由之前的52%增加至65%,文物数量新增5000件套。

2015年6月13日,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推广网络预售和实名制售票。

这一年,故宫首次实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新规、紫禁城城墙首次开放、首次尝试夜间开放。如今,历经10年探索,故宫博物院形成了一套科学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约、错峰、限流”机制,智能导览系统实时监测各区域人流,引导观众避开拥堵……

2015年10月11日,虽已过国庆黄金周,但慕名前来的游客仍“挤爆”故宫。

2015年12月4日,北京,游人在午门至东华门城墙上游览。为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紫禁城城墙首次开放,为游人提供了“空中”参观故宫的新视角。

2015年12月,故宫首次尝试夜间开放的区域包括“数字故宫”项目,位于端门城楼和大高玄殿。

2016年,工作人员在故宫文物医院修复书画。金良快/新华社 图

2018年5月,故宫博物院部分区域分时、分段、分块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修补,保护古建筑、保证游人安全。

2019年|首开夜场,开放面积增至80%

2019年正月十五,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午门展厅、太和门广场、东城墙与神武门在灯火映照下焕然一新,活动门票“一票难求”。同时,故宫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30%扩展至2018年的80%,更多院落、展览和文物走向公众,一个更加开放、亲民的故宫正在形成。

2019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神武门、东北角楼、东南角楼、午门等地灯光正在进行调试,

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故宫午门灯光秀现场。

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1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一组故宫对比照,将无数人拉回悠远的历史中。

故宫今昔对比

太和殿今昔对比

午门今昔对比

颐和轩今昔对比

2022年|故宫北院正式动工

2022年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在北京顺义区正式破土动工,规划建设文物库区、展陈空间、科研与修复中心。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11.55万平方米的故宫北院将解决展陈面积不足与文物保存环境的难题。截至2025年9月,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正式转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2026年5月竣工。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鸟瞰效果图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效果图

2025年|建院百年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30日起,“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从195万件文物中遴选出200件(套)文物,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展陈单元呈现。

这是9月29日拍摄的故宫一角及展览海报(左下)。徐嘉懿/新华社 图

东晋《伯远帖》、唐代韩滉《五牛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黄庭坚《诸上座帖》以及莲鹤方壶等重要文物均同时亮相此次展览。其中,《清明上河图》最近一次公开展出是2015年,距今已有10年时间。

上:2015年9月8日,北京,《清明上河图》亮相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下:2025年9月29日,工作人员为观众讲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 田雨昊/中新社 图

9月29日,观众参观金瓯永固杯。金良快/新华社 图

本文内容参考 故宫博物院官网“新华视界”微信公号 光明网 图片 新华社 视觉中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