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地震埋葬“高市交易”?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13日 16:09:18

" 高市交易 " 仅仅闪耀一周不到便迎来挑战。

在日本前经济安保大臣高市早苗成为自民党新任总裁后,日股开启飙升模式。过去一周,日股屡刷新历史新高,接连站上 47000 点和 48000 点,最高涨幅一度达到 5%,日元兑美元汇率不出意外地大幅走弱,回到年初 150 附近。

正当外界认为 " 高市交易 " 将持续发力之际,10 日下午的一则消息搅乱了局势。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公明党党魁齐藤铁夫在 10 日下午的会晤中通知高市早苗,由于对其处理 " 政治黑金 " 丑闻的方式深感失望,公明党决定结束与自民党长达 26 年的合作关系。

12 日," 自公联盟 " 正式解散,意味着高市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的前景变得模糊。

根据日本首相指名选举规则,日本国会两院均将进行投票,如果两院结果出现分歧,则以众议院的选举结果为准。投票将采取 " 两轮决胜制 ",如果首轮投票无人获得过半数(233 票)支持,将在得票数前两位的候选人之间进行决胜轮投票,得票多者成为下一任日本首相。

关键变量

就目前各主要党派在众议院的席位数来看,执政党自民党议席数为 196 席,脱离执政联盟的公明党议席数为 24 席,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议席数为 148 席、日本维新会议席数为 35 席、国民民主党议席数为 27 席。剩余在野的小党派议席总数为 16 席。

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无疑给日本政坛投下了重磅炸弹。立宪民主党呼吁公明党携手合作,以推动在野党候选人获得首相指名。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表示,公明党与立宪民主党同样处于 " 中道 " 立场," 存在共通点 "。不过,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时,公明党仅计划在首轮投票中把票投给党首齐藤本人。

国民民主党,此前被舆论认为最有可能加入执政联盟,并且已与高市进行过相关探讨。但是,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在 " 自公联盟 " 解散后的第一时间发文称," 我已下定决心参选首相 "" 立宪民主党已提名我为首相候选人,我已做好担任首相的准备 "。这番表态被解读为显示出他不打算给高市任何 " 补位 " 的反应时间。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主动权掌握在国民民主党手中," 进可攻退可守。如果退,可以和立宪民主党等在野党一起联手;如果进,可以与自民党联合执政,但是在自民党未能摆脱‘黑金’政治的背景下,国民民主党即便成为执政党可能也不会得到民意支持,甚至党内还可能出现分裂。"

至于握有 35 票的维新会,公明党与其在之前的大阪选区选举中不欢而散。对于维新会倡导的把大阪提升为 " 第二个首都 " 的构想,其余在野党兴趣寥寥。

11 日,玉木雄一郎在大阪府发表演讲时重申,若要成为在野党统一首相候选人,各方必须在基本政策上保持一致。他随后在采访中更直接指出,目前与立宪民主党无法合作,暗示在条件成熟前不会轻易加入在野党联盟。

日媒分析认为,近期各党围绕首相指名选举,特别是着眼第二轮投票的政治角力将更加激烈,在野党是否团结将是决定未来首相人选的关键。

" 高市交易 " 会逆转吗

在 " 自公联盟 " 瓦解的同时," 高市交易 " 也戛然而止。10 日日元大幅反弹,日经指数期货也在当天暴跌 5%。13 日,日本股市休市,虽然日经指数期货上涨 1.3%,至 46690 点,但仍远低于此前收盘价 48088 点。

陈子雷分析道,高市此前其实已放弃了经济上的强硬立场,因此对市场而言是很大的振奋。高市当前的态度与选前甚至更早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她认为日本央行应该自行决定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相较于原来对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介入,这一态度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缓和,留给了日本央行很大的自主权和空间。"

第二个改变则是高市原先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甚至于不惜增发国债," 这会对日本央行当前的退出战略造成很大的阻碍,但结合高市当前的表态,多少打消了顾虑。" 陈子雷表示。

摩根士丹利也分析认为,投资者对高市可能推行极端财政扩张或对日本央行施压的担忧被过度放大,高市的政策立场其实已转向温和保守路线。

而高市不断让步的背后,在陈子雷看来是她执政原则的缺乏," 她那些极为右派或者激进的立场,都被她用来作为赢得选票的工具和口号 "。

对于当前日本政坛的不确定性,陈子雷表示,如果高市未能挺过首相指名选举,将意味着日本的补充预算案无法按时提交国会,那么今年年底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第四季度就无法实施,届时在预算不够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和政府部门运作的影响会非常大。

野村也在最新研报中警告称,政治不确定性已成为市场焦点," 联盟结果将直接影响日元走势,自民党单独执政则可能引发‘高市交易’逆转,导致股市下跌、超长期国债被抛售以及日元进一步贬值。"

(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