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山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全攻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分上岸秘籍大公开!

中山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政治的复习时间不宜过早,至于为什么因为政治是比较能够速成的一个学科而且它所需要背的主观大题是比较集中的可以抓住重点来背的(需要根据肖八、肖四)。而肖八、肖四出版的时间一般在11月份之后,所以过早开始复习政治这门课其实效率是非常低的,有点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因此大致从八月份开始练习1000题把1000题过个三遍就差不多了,在离考试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很崩溃的,政治没背的太多,选择题错误率也很高,但越是压力大越要坚持,直到考前2天,我终于把政治所有知识点串成了10个左右的专题,脑子一下子就清晰起来,做题也轻松很多。
考研数学方面:
从去年三月起,我购买了几本权威教材: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清华大学的线性代数由居余马编写,还有浙江大学的概率与统计,同时搭配相应的课后习题解答手册。复习策略是逐章学习,边读边抄写关键概念和公式,并设立专门的笔记本解答课后题,遇到难题或疑惑便记录在记概念的本子里,当然解题笔记本与笔记本来回切换。这个阶段持续了约两个半月。随后,我开始做《660题》,但实际上并未完成,只完成了所有选择题和一半的填空题。这一步骤可能会令人挫败,因为错误率很高,但要坚定信心,这只是起点。你可能会忘记很多知识,但查阅之前的笔记能迅速回忆起来。六月初到月底,我暂停考研复习,专心应对学校的期末考试。七月初回家,购入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每天投入至少四小时,注重理解概念并灵活应用,花了二十多天初步通读了一遍——重要的是仔细阅读和做题,有感悟的话可以旁注。八月十五日返校,那时我仍在进行第二次高数复习,但这次对线性代数的重点转向了现代讲义内容。建议将课本中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点标记在空白处,便于日后查阅。九月初,第二轮全书复习完毕。这时,由于之前的基础,看全书并不吃力,但知识点繁多,需要通读,接下来的阅读会更流畅,只需集中精力巩固薄弱环节,全书上的题目可挑做标注过的部分(即错题或难题)。十月初,趁着国庆假期,我开始做2002年至倒数两年的数学真题(使用陈文灯版,因其试卷形式有助于实战感),许多题目不会做,通常早晨做题,下午核对答案。十一月初,我开始了400题的训练,每日一套,上午做题,下午对照答案,这个过程更具挑战性,但也更容易找出弱点。用了十天时间完成。解题方法是用一张白纸,中间画条竖线,左侧宽阔空间用于解题,右侧用于修正和核对答案。核对答案时,务必先理解答案思路,然后快速抄到右侧,思考的同时抄写,保持思维敏锐。起初,400题得分徘徊在及格边缘,但切勿气馁,这是弥补不足的好机会。接下来的几天,快速浏览了李永乐的历年真题(亲自做),之前做真题的经验使我在此过程中迅速,对于思路清晰的题目,仅需查看解题思路,大题尽量自己计算。此时(基于课本、全书、660题和400题的基础),解题速度已相当快,准确度是首要考虑的。你会意识到考试无非测试那些重点,而李永乐的真题集几乎涵盖了所有要点。此刻,复习全书变得轻松,只需随手翻阅,折叠标记重要的、薄弱的知识点,此时发现重难点已所剩无几。《超越135》我只是随便翻了翻,没来得及看完。花二十天整理《660题》的错题,大约十几页A4纸,中间同样画条竖线。这个过程依然繁琐,主要是梳理思路和反复记忆知识点,到最后只看这些错题就足够了。有人推荐《5+3》,但我没买,最后我只是回顾了做过的真题错题和660题的错题,最后两天做真题,感觉相当容易,估计分数可达145分以上。然而,这不是最终成绩,因此心态要平和。进入考场后,你会发现考试中的做题体验与平时截然不同,速度会大幅下降,所以备考期间提高做题速度至关重要,换句话说,知识点要牢固掌握。总的来说,我的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稳固基础(概括概念定理公式,做课后题,整理错题和重点题;适量做《660题》);全面复习全书(细致研读,不留遗漏,广泛做课后题并作标记);跃升进阶(真题总结、660题归纳、400题练习、《超越135》的高数和概率部分)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单词是基础。单词一定要背(一些个别同学排除),但绝对不是死背,每天拿着单词书,一个读一分钟的这种做法我非常不提倡,用我们系主任的一句话是:这种蠢方法看着就心疼。单词分三种来记,分别是完全没见过、见过不熟、很熟,对于已经很熟的单词就不用背了,耽误时间,只需熟悉用法以及在那种文章里比较常见即可,对于那种见过但是不熟悉的就要着重背,因为那是你的软肋,这种单词往往是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就致命的,所以一定要熟记,可以以天或是周为单位来巩固记忆,而对于那种完全陌生的单词(我有强迫症,对于我来说我是一定要记下的),如果纯以考研为目的的话,我个人不建议背诵,混个眼熟就行。考研单词书过了几遍之后,就要放一放,开始入手真题上的单词了,最主要的是阅读里的单词,把04年到18年的阅读单词整理出来反复记忆,尤其是总是出现的,且其意思因语境而与平时记忆中的意思不同的,一定要熟记。对于完型,翻译及新题型中单词要着重看近5年的。单词就磨叽到这,不明白的再问吧。其次,阅读是关键。有人说你的阅读分数再乘以二基本就是你的英语分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对于阅读,我的方法就是,做真题。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10年的阅读真题,我精读了至少15遍,泛读了无数,有的文章我甚至都背下来默写下来,最后阅读还是错了两个(那两个正是我犹豫了好久改了好几次结果还是改错了),我没有留着真题说什么等到最后测验一下,我觉得那样有点浪费资源,不过大家可以视情况而定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阅读的问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总结一下出题人经常会在什么地方出题,出一些什么类型的题,我习惯标出段落以及为每段中的每句话标上号,在做题的时候,比如第21题是在第一段第二句,那就在21题旁写下P1-②,这样检查的时候比较有条理。再次,写作不要拖后腿。写作呢,我没有什么太多要说的,写作我没有很上心,就是多背背美文,积累一下素材,小作文把要求都写出来就行,大作文就是要调理清晰,紧扣主题就行。最后,完型翻译新题型的话,就是多做做真题,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材料化学的学习,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你需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分子键合、晶体结构等基础知识,因这些都是材料性质的基础。我建议先从教材入手,如《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或《有机化学》,系统地阅读并做笔记,把每一个概念都吃透。结合《材料化学》这本专门的教材,理解材料的合成、加工及性能之间的关系。
实验知识也不能忽视。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对理解理论知识有极大的帮助。中山大学的实验室资源丰富,你在课程实验中亲自操作,体验各种材料的制备过程,这对理解材料的形成机制大有裨益。多看实验报告,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也能拓宽视野。
再者,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是关键。我会定期挑选一些材料化学的实际问题或者科研论文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象,预测结果。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定期复习和练习题的训练不可少。我通常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回顾一遍笔记,强化记忆。做一些历年的试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这样在考试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和耐心,积极寻求帮助也很重要。中山大学的教师团队非常专业且热心,他们不仅能在学术上给予指导,还能在心理上给你支持。找到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互相激励,会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