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沉默的荣耀》那些暗潮汹涌?导演杨亚洲这样说

近日,由杨亚洲执导,于和伟、吴越主演的国产剧《沉默的荣耀》,目前正在CCTV-8、咪咕视频热播,收视率节节攀升。
作为首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为原型,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谍战史诗。剧情主线围绕1949年吴石将军(于和伟 饰)奉命赴台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展开,讲述他在台期间多次向中共华东局传递关键军事情报的故事。与此同时,共产党员朱枫(吴越 饰)在原交通员牺牲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奔赴台湾接替。吴石与朱枫等四人组成“东海情报小组”,分别去完成解放战争尾声一项关乎成败的绝密任务。
《沉默的荣耀》剧照
早在三十年前,杨亚洲就凭借首次执导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斩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有电视剧《空镜子》《美丽的大脚》《浪漫的事》等,并凭借《浪漫的事》获得飞天奖优秀导演奖。此次拍摄《沉默的荣耀》,他直言突破了早期的纪实风格,“通过历史真实性与电影美学的融合,实现了谍战题材的影像革新。”
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导演杨亚洲称作为创作者,他希望通过让观众记住,“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诞生于‘无人知晓的沉默’。”谈及与吴石的扮演者于和伟的合作,杨亚洲表示,“于和伟的表演,以克制中见力量著称。他那种‘憋到极致’的演法,反而让观众更加切肤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1956年出生于黑龙江的杨亚洲,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班。
【对话】
“我们拍的不是黑暗,而是黑暗中的光”
澎湃新闻:聊聊拍摄《沉默的荣耀》这个题材的原因?
杨亚洲:《沉默的荣耀》是首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谍战剧,拍摄的契机源于对历史空白的填补与对英烈精神的致敬。这个题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让创作者用影像为“沉默者”发声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抗遗忘的一种方式。我们拍的不是黑暗,而是黑暗中的光——那些即使被碾压仍不熄灭的光。
澎湃新闻:要把“沉默”之下的暗潮汹涌拍好,很考验导演的功力,你事先有做哪些准备吗?
杨亚洲:在拍摄时,为了将隐蔽战线斗争中“沉默”下的暗潮汹涌具象化,我们从历史研究、视听语言到表演调度,都做了系统性准备。在细节还原方面,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尽可能还原历史。视听语言的“沉默叙事”,采用“负空间”声效,比如在关键对话时,突然插入钟表滴答声、远处电报声等环境音,强化紧张感。跟踪戏份则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制造一种窒息感。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演员对微表情进行控制,通过“眨眼频率”“手指微颤”等细节传递情绪。其实真正的暗潮汹涌,往往藏在茶杯里晃动的涟漪中。通过将历史沉默转化为影像语言,让观众在“无台词处听惊雷”。
澎湃新闻:这部剧提前“剧透”了英雄们的悲壮结局,又是讲述隐蔽战线斗争的故事,你在拍摄时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亚洲:首先,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这部剧是以吴石、朱枫等烈士的真实潜伏事迹为蓝本创作的,但这些历史人物之间,因为纪律要求几乎无交集,直至牺牲才“相聚”。如何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构建戏剧冲突是“第一道峻岭”。最终,我们通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比如情报传递方式上面还原历史,在日常互动上,选择补充一些符合人性的细节。
其次是“已知结局”的叙事张力。由于原型人物的结局已定,编剧需要用“以果为因”的倒叙手法来增强悬念。举个例子,通过吴石“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提前暗示他的悲壮结局,再通过情报传递过程中的细节博弈,来制造一种紧张感。
再来就是人性化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了避免剧中的角色被神化,我们刻意地展现了英雄的“烟火气”,比如吴石重视乡情的特质,还有朱枫对女儿的牵挂。这种处理,既符合隐蔽战线工作者“隐匿于人群”的真实状态,也能让观众更易共情。
《沉默的荣耀》截图
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诞生于“无人知晓的沉默”
澎湃新闻:用三个词形容吴石这个人物的特点?
杨亚洲:纯粹、智慧、全能。
澎湃新闻:聊聊和于和伟的合作?
杨亚洲:于和伟的表演以克制中见力量著称。战友死在面前,他不喊不哭,只慢慢低下头,因为潜伏者连悲伤的权利都没有。这种“憋到极致”的演法,反而让观众更加切肤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雨夜接头那场戏,吴石冒雨前来,吟出“同在异乡为异客”的暗号,陈宝仓门后一怔,随即对出下句——“相逢倾盖便相知”。
那一刻,七分豪情,三分悲怆,两位演员眼神交会的瞬间,已道尽千言万语。他二人的默契,早已超越了戏文台词。他和那志东同是东北黑土地上孕育的孩子,骨子里都带着那片辽阔大地的坚韧与豪情。
《沉默的荣耀》截图
澎湃新闻:怎么看待吴石以及东海小组和谷正文的斗智斗勇?感觉他们每一秒都在刀尖上行走。
杨亚洲:《沉默的荣耀》中吴石与东海小组同谷正文的博弈,堪称中国式谍战智谋的巅峰呈现。这场“刀尖上的舞蹈”展现了隐蔽战线的残酷与智慧。这场博弈最震撼之处在于,所有参与者都清楚结局——吴石赴台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早已为故事定下悲壮基调。当观众看到吴石在刑场前整理军装时,历史与艺术的界限已然消融。
余皑磊饰演谷正文
澎湃新闻:《沉默的荣耀》与以往许多爽文式的谍战戏很不一样,它整体的风格是比较内敛、克制的,如何在这样的基调下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入场?
杨亚洲:这部剧采用了“实名制”的叙事策略,吴石、朱枫等角色均使用真实姓名。年轻观众可以通过弹幕互动,自发考证历史细节,这种“历史解谜”的模式,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参与感。同样,我们采取了一些视觉符号的年轻化表达:比如吴石在焚稿时,火焰突然变蓝的超现实镜头;还有朱枫旗袍盘扣的颜色暗号等设计,也在社交媒体引发了“视觉考古”的热潮。这些意象既符合历史逻辑,又具备现代审美冲击力。
此外,我们通过展现吴石与子女习字这类生活场景,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创作策略证明了一件事,严肃历史题材完全能够通过真实质感、美学创新和互动传播,打破代际壁垒。有网友评价说,“它没有刻意讨好年轻人,却用历史的重量征服了所有人。”
澎湃新闻:相较于你早期的作品,《沉默的荣耀》在拍摄技巧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新的尝试?
杨亚洲:在《沉默的荣耀》中,突破了早期的纪实风格,通过历史真实性与电影美学的融合,实现了谍战题材的影像革新。这些创新使得我们这部剧,既延续了“真中求美”的摄影哲学,又通过历史解谜、视觉密码这些新语汇,实现了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转译。
我想通过“集体荣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还原隐蔽战线“无名者接力”的历史真相。我们力求创作好每一场戏,每一个情节和人物。
澎湃新闻: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杨亚洲:第一,它填补了历史空白,重塑集体记忆。第二,它有一种超越娱乐叙事的精神传承。第三,它是两岸语境下的现实映照。
作为创作者,最珍视的是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记住,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诞生于“无人知晓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