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经济第二大省两座城市被“点名”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17日 07:00: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进化论 Author 刘旭强

日前,江苏迎来省级政府 " 一把手 " 调整。

10 月 14 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选举刘小涛为江苏省省长。此前的 9 月 30 日,刘小涛履新江苏省政府党组书记,并在 10 月 9 日出任江苏省代省长。

掌舵江苏省政府后的首次调研,刘小涛去到了苏北沿海的连云港与盐城——

10 月 11 日至 12 日,刘小涛考察了连云港的石化产业与盐城的新能源产业,强调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绿色发展厚植比较优势,以高水平双向开放赢得更大主动。

从全省来看,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事关江苏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当地媒体曾报道,如果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这个 " 关键量 " 能赶上去,地区生产总值也将顺势而上。

而在江苏内部,连云港要突破全省排名末位的尴尬处境,盐城也正向扬州发起 " 经济排位战 ",两市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优化,将如何带动各地经济发展,更进一步影响江苏全省的相关产业格局?

从更广的视野看,江苏此次调研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同样是广东的优势产业。两个经济大省,基于差异化的产业禀赋和布局,又能否通过深化协作,更好地承担起 " 经济大省共挑大梁 " 的使命?

短板

连云港、盐城,有两个共同特点,既是苏北城市,也是江苏沿海城市。

苏北和沿海区域,恰是困扰江苏多年的短板。在 " 散装 " 江苏,对比富庶的苏南,苏北显得相对落后。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比较,江苏的海洋经济也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到两城来看,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区位优越,但近年来,其经济总量一直位居省内后半区,在国内沿海城市中也处于劣势。

数据显示,2022 年,连云港经济总量被曾经的 " 江苏十三妹 " 宿迁反超,掉至江苏省内倒数第一。2024 年,连云港地区生产总值达 4663 亿元,仍落后宿迁 138 亿元。

相比之下,盐城则是处在 " 追赶超越 " 的关键时期。

2024 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为 7779 亿元,增速为 5.5%,低于江苏全省水平(5.8%)。到今年上半年,局势扭转,不仅增速跑赢全省,经济总量(3791 亿元)也以不到 10 亿元的差距反超了多年的竞争对手扬州。决战全年,如何保持优势,成当务之急。

从细分数据来看,今年以来,连云港、盐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需求不足—— 2025 年 1-8 月,连云港、盐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 -19.2%、-7%,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掣肘之一。

发展经济总要落实到产业上。刘小涛此次调研行,密集考察了连云港石化产业和盐城的绿色经济。

其中,在连云港徐圩港区,刘小涛强调要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他则表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打造错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 过去三十年来,提振苏北经济、促进区域平衡一直是江苏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目前来说成效不是很好。"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连云港和盐城经济想要有大的起色,要营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壤,立足优势产业,主动迎合市场需要,打造一批面向未来的新产品,形成独特竞争力。

方向

在本次调研中,刘小涛先后走访了连云港徐圩港区、石化产业基地运管服务中心、连云港石化公司,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金风前沿技术研究院等点位。

石化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是此行的聚焦点,也是两市锚定的重点产业方向。

连云港市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强链工程,推进石化、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能级跃升。

盐城则瞄准建设绿色能源之城,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速集聚的带动下,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近七成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

不过,如果在江苏整体产业布局中审视,两市还需进一步找准差异化定位。

化工是江苏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江苏 " 依江发展、因江而兴 " 的经济特性影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沿江地区一直是化工产业的发展重心。

直到近十年,为破解 " 化工围江 " 问题,江苏化工产业布局开始从沿江地区向苏北和沿海地区转移。既滨海又处于苏北的连云港,成为江苏重点培育的化工产业 " 种子选手 "。

按照计划,江苏省将在 " 十四五 " 期间,形成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和 28 个化工园(集中)区为主体的 "1+N" 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但政策红利,并没能推动连云港跃升为产业龙头。

园区排名可以作为一个印证。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5 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及 2025 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评价结果,连云港徐圩新区入选,排名第 12 位,不如南京、泰兴等地园区靠前。

" 连云港仅靠承接苏南的化工产能,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能级提升,对产业发展的帮助已十分有限。" 曾刚建议,连云港应着眼于苏北及鲁南、皖北等周边地区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强化自身产业支撑,主动满足和引导区域市场消费。

在盐城东台海滨拍摄的光伏、风电项目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盐城新能源产业,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辛欣曾撰文指出,江苏省新能源产业链存在区域发展失衡的现象,苏南地区产业配套齐全,集聚效应显著,创新活力十足。反观苏北,以单一制造环节为主,缺乏全链条配套,创新资源相对落后。

" 盐城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 曾刚认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是中国首个大型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近年来,聚焦周边东海大桥、临港、金山、奉贤等已建、在建海上风电场址海域范围,上海以 " 风光同场 " 的模式进行海上光伏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集群。

" 目前盐城的绿色产业还是单点发展,缺乏整个产业链层面的统筹协调。" 曾刚认为,下一步,盐城应把绿电优势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 " 基座 ",立足江苏能源消费大省的现实需求,将自身产业链条向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延伸,填补省份的产业缺口。

共赢

江苏推动苏北与沿海发展,除解决省内发展的 " 不平衡 " 问题外,也在于优化全省资源配置,在经济大省的竞逐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事实上,广东和江苏作为全国第一、第二经济大省,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2025 年上半年,江苏 GDP 达 66967.8 亿元,同比增长 5.7%。而广东则为 68725.40 亿元,同比增长 4.2%。两省的 GDP 差距为 1757.6 亿元,比 2024 年同期 1916.2 亿元的差距又缩小了,这也是近六年来同期最小差值。

这也让 " 谁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 的悬念再起。值得一提的是,两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高度契合。本次江苏关注的两大产业,同样是广东重点发展的方向。

据悉,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也是广东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约为 14%;与此同时,2024 年广东包括海上风电、新型储能、光伏、氢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已达 1.1 万亿元。

曾刚向城市进化论表示," 不能否认,广东、江苏长期存在竞争氛围。但如今强调跨区域合作发展,从差异化的产业条件看,两个经济大省有很大的协同发展空间。"

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 6 月,2025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在广州举办。与往届不同的是,活动今年邀请了江苏企业以组团形式参加,并促成相关项目在广东落地投资。

以恒力集团为例,作为苏州首批纺织企业,发展出了化纤、聚酯、PTA、精细化工、新材料、造船等业务。其在惠州落地的 500 万吨 / 年 PTA 项目,补齐了惠州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短板。

又如总部位于常州的中创新航科技集团,其在江门的一期项目已经满产,投资规模 135 亿元,产能超过 30GWh,首年带动了新能源产业链投资额超过 150 亿元;二期项目即将动工,投资规模将超过 100 亿元。

企业投资,是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升级的缩影。如何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巩固领先地位,是两省共同面临的挑战,也促使省份间寻找产业链协同的机会。

在曾刚的设想中,依托江苏强大制造能力,和广东成熟的海外渠道,有望形成 " 江苏造、广东销 " 的闭环,助力我国更好地对外开放。

记者 | 刘旭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