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杨振宁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18日 15:01:00

作者 | 向现

新华社消息,今天(2025 年 10 月 18 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先生 1922 年生于安徽合肥,一生以科学拓荒者之姿,改写人类对 " 力 " 的理解:与米尔斯提出 "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奠定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 宇称不守恒 ",并于 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 " 杨–巴克斯特方程 ",开启统计物理与数学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诸多创见,影响深远。

在中国,杨振宁最初的名气是由诺奖带来的。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获得诺奖物理奖。

不过,这既不是杨振宁唯一一个诺奖级的贡献,也不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贡献。无论学界还是杨振宁本人,都多次提到过," 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 才是杨振宁迄今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1992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曾说:" 提到 20 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此刻与先生惜别,我们回望其生平与学术脉络,致敬这颗 "20 世纪华人中的顶级大脑 "。

天才的起点

杨振宁生于纷乱年代。1921 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离开了合肥、在安徽小城安庆教书。安庆以前叫怀宁,杨武之为了纪念,就给他的大儿子取名杨振宁。

" 知子莫若父 "。杨振宁的天分,很早就被父亲注意到了。

1935 年,杨武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下写下,"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gu ī)"。" 伯 " 意为长子," 瓌 " 通 " 瑰 ",意思是美丽、珍奇。用 " 伯瓌 " 作为儿子的字,可见父亲的期许。

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剧照

不过,或许是天才的早年注定波折,在杨振宁出生后 10 个月,父亲就离开他很长一段时间。

杨武之是一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1928 年,杨武之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研究现代数论并发表创造性论文的第一人。可见,杨振宁的兴趣与 " 异禀 ",有所渊源。

然而回到 1923 年,杨振宁 10 个月大时,杨武之考得安徽省官费留学美国的名额,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和研究数学。此后 5 年时间,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那是一段祸乱不断的日子。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里写道:"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军阀混战 "" 我们经常跑到乡下或医院里去躲避。因为医院是外国教会办的,在那里比较保险 "" 一次回到四古巷家里,在房子角落看到一个子弹洞 "。

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对一双孤儿寡母来说,生活异常艰难。

幼年杨振宁与母亲罗孟华(图源: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

不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离乱。以杨振宁为主角的话,就不得不提及物理学科在当时的发展。

那是 "20 世纪物理科学的革命 " 正酣之际。简单来说,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得到了充分证明,人们认识到,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上,相对论运动学是比牛顿力学更为基本的力学体系。

而在微观层面,人们开始对原子的结构与能源分布进行探索,在这里,牛顿力学也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在酝酿的量子学说。

杨振宁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 1921 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理论获得诺奖。此时," 相对论 " 体系已然建成," 量子学说 " 正在突破成见、成为了可被接受的基本假说。杨振宁后来的许多建树,也将在微观世界中建立。

2015 年 9 月 17 日,杨振宁在合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做科研成果,有好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能力,最后还要有机遇," 一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恰巧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方向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有成功的希望 "。

杨振宁便如此,遇上物理科学正在巨变的时期。长路漫漫任其闯。

战火中求学

当然,对上世纪 20 年代的杨振宁来说,再重要的物理科研成果,也没有 1928 年父亲杨武之的回国更重要。

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杨武之回到中国,杨振宁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全家人搬到了厦门,杨武之受聘为厦门大学的数学教授。

" 在厦大那一年,之所以是我人生中关键性的一年,原因可以说是从 19 世纪跳到 20 世纪 ",杨振宁 1995 年一次演讲中如此说道。

童年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的合影。1929 年摄于厦门

杨武之在厦门任职一年,很快,他前往北京、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杨武之无疑是一位接受西式现代化教育的高知分子,不过,他对杨振宁的教育不限于 " 数理化 ",还要求他对中国传统经典和英语熟练掌握。在十一二岁时,杨振宁能够背诵《孟子》全文。

杨振宁曾回忆说,他们一家人在清华园生活 8 年," 在我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的、非常幸福的 ",但是这一切终止于 1937 年,全面抗战开始了。

在充满战争与苦难的岁月,个人命运的沉浮好似浮萍。杨武之一家辗转搬迁,在 1938 年初抵达昆明。同后来的诸多著名学者一样,杨振宁 16 岁小小的身影,汇入了 " 西南联大 " 这一历史上的大手笔中。

1938 年,在 2 万名考生当中,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化学系。但是在入学考试时,他提前学习了高中物理,发现物理学科更有趣、更符合他的口味,于是转到了物理系。

纪录片《九零后》剧照

他很快成为学校中的明星学生。著名翻译家、与杨振宁同届西南联大学生许渊冲回忆说,杨振宁的数学、物理,都能考得满分或接近满分,是当时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少年风光的杨振宁是什么模样呢?在西南联大读书的何兆武的记录,可作为一个有趣的侧面。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喜欢去街上的茶馆,有人是在学习,更多的人在聊天,海阔天空说什么的都有。

何兆武《上学记》中写,有一次,他在茶馆看到高一班的两位才子,杨振宁和黄昆," 他们是全校最有名的学生,谁都知道的 "。黄昆问,怎么看爱因斯坦刚发的一篇文章,杨振宁把手一摆,很不屑的样子,说,毫无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1974 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图源:新华社)

杨振宁也曾对 " 茶馆的阔谈 " 回忆,他在《现代物理和热情的友谊——我的朋友黄昆》中写道,那时他们讨论和争辩天下一切的一切," 生活是非常简单的,喝茶时加一盘花生米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可是我们并不觉得苦楚 "。

从 1938 年到 1944 年,杨振宁度过 7 年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这位 " 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即将冲向世界之巅。

同时,这也是一场未曾预料的阔别,此一去就是 26 年。

抉择与荣耀

1945 年 8 月 28 日,这一天令杨振宁永难忘怀,他在这一天离开父母、开始远渡重洋的求学生活。

七十年后的 2015 年,杨振宁回忆说,他们 20 个 " 中美庚款留学生 " 从昆明起飞,先到加尔各答,10 月下旬登上美国的运兵船,经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于 11 月下旬抵达纽约。

1947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左起:杨振宁,朱光亚,李政道

一下船,杨振宁就开始寻找费米。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最倾佩三位物理学大师,一位是爱因斯坦,一位是狄拉克,再就是费米。费米是诺奖物理学奖得主,他领导小组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被誉为 " 原子能之父 "。

不过,杨振宁的设想落空了。费米实验工作所在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作为外国人的杨振宁不准入内。于是,在费米的建议和推荐下,杨振宁找了另一位物理学家泰勒做理论工作。

选择总是困难的、难以两全的,导师之选,只是小小的预告。

1946 年秋,据费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杨振宁找到了他,表示很想通过物理实验做博士论文。杨振宁说," 我总得回中国去,回国后,我觉得理论物理没什么用,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 "。

于是,再一次通过费米的介绍,杨振宁到了埃里森的实验室做实验。

物理学家理查德 · 费曼和杨振宁(右)

从小到大,杨振宁都是以理论物理的天分见长,留美早期的他,为什么执拗于实验室?

有科学史家的观点认为,除了杨振宁的一片爱国之心,认识到 " 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 " 之外,杨振宁的留美求学本就有定好的方向与目标。

这要从中美庚款留学说起。中美庚款留学是我国唯一一个完全针对国家需要和填补学科空白而精心设计的留学计划,它严格设定留学生研习的方向。杨振宁是第六届中美庚款留学生,他考取的科目也是 " 物理(注重高电压实验)"。

因此,哪怕杨振宁从小自知 " 手工能力差 ",他依然硬着头皮要做。

可惜的是,这一决定是 " 灾难性 " 的。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协助艾里逊教授建造了一个 40 万电子伏的柯克罗夫特-瓦尔顿加速器,并用它做核物理方面的实验。但是,实验室里却流传一则笑话:"Where there is bang,there is Yang!(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

1949 年,杨振宁(27 岁)摄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楼前

在埃里森实验室工作 20 个月,杨振宁仍无进展。1948 年春天,特勒建议杨振宁,不必坚持写一篇实验论文,可以把写好的一篇理论文稿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

杨振宁的内心,无疑是备受打击的,他后来幽默地说:" 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我如释重负。这是我今天不是一个实验物理学家的道理。有的朋友说,这恐怕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 "。

1948 年,杨振宁正式 " 转向 ",一心研究理论物理。此时距离他获得诺奖还有 9 年。

好大一个圆

从转入理论研究,再到名满天下,杨振宁用了很短时间就跻身于世界顶级的学者之列。

1949 年到 1966 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这 17 年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期。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以及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都诞生在这一时期。

我们绕过理论、只注意这些工作的历史评价。物理学界已经公认,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是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之后的,对于 " 力 " 的起源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讨论问题

物理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精确描述。简单来说,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决定了电磁相互作用,爱因斯坦理论决定了引力相互作用,而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决定了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至此," 四种基本的力 " 被人类精准地掌握。

不过,在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提出之初,这个理论还没能完全自洽,它也受到大物理学家泡利在内的诸多观点反对。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被发现,还要等到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

而宇称不守恒理论,成就了当时的 " 最快诺奖 "。一个重大的理论,从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1956 年),再到获奖不到两年。这充分表达了物理学界对这一发现重要性有一致性的共识。

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回中国,同样引发轰动,国内报纸立即报道了这一消息,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发去电报庆贺。

1957 年 12 月 10 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左 3)、杨振宁(左 1)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杨振宁的成就不只以上两项。2012 年,在杨振宁 90 岁生日时,清华大学送给他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他 13 项诺奖级成果,它们遍及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的四个领域。

统计力学

1952 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

1957 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

1967 Yang-Baxter Equation(杨 - 巴克斯特方程)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 维 δ 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凝聚态物理

1961 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2 ODLRO(非对角长程序)

粒子物理

1956 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957 T,C and 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1960 Neutrino Experiment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4 CP Nonconservation (CP 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场论

1954 Gauge Theory(杨 - 米尔斯规范理论)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的积分形式)

1975 Fibre Bundle(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对应)

更多的科学成就,不再一一例举。

在科学领域之外,少有人知的是,杨振宁是率先回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归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人。

1971 年 7 月 15 日,杨振宁由纽约飞到巴黎,顺利拿到赴中国的签证。" 那时候只有法国航空公司有航班飞中国 ",杨振宁说,中国变化实在太大了," 我记得穿越国境线以后,我在空中首先看见的,竟然是我读大学和离开中国前生活的城市昆明。"

2021 年,杨振宁寄语科技工作者:需努力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杨振宁第一次回国,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也访问了一众高校和研究机构,一直停留到 8 月 17 日才离开。这趟 " 破冰之旅 ",在华人圈里引起了轰动。在杨振宁之后,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探亲、访问、旅游。

2015 年 4 月,杨振宁做客浙江大学,他在演讲中评述此身,在清华园的生活,西南联大的岁月,在美国的治学经历,以及 2003 年后回到清华居住的生活。"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东方 IC,部分来源于网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