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发文缅怀杨振宁:曾与师生畅谈物理的诱惑,激励后学不断求索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18日 21:15:23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当日,复旦大学发文缅怀,回顾了杨振宁在复旦留下的很多珍贵瞬间。

复旦大学在文章中称,于复旦而言,杨振宁不仅以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激励一代代学子投身科学,更与学校有着深厚的渊源与长久的学术合作——杨振宁之父杨武之,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本人,更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等,一同发展规范场理论等研究方向,被认为是“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1980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1984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

1984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大会由复旦大学校长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谢希德主持。复旦大学 图

2009年,杨振宁到访复旦,与师生畅谈“物理的诱惑”,万人空巷的盛况铭刻在许多人心中。杨振宁用极为平实、清晰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刻而动人。他表示,学好物理并不难,是好奇心“诱惑”着他和一代代物理学家去探索和发现。

16年过去,杨振宁的精神与品格仍深深浸润复旦园,激励后学追求真理、不懈求索。

让复旦师生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件事是:2017年,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光华楼举行。95岁的杨振宁和往年一样,坚持来到颁奖现场。他没有坐主办方准备的椅子,而是站立着全程微笑地为台下的科学家和观众们致辞。他欣慰地提及,中国的年轻人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渐渐上升。

最为杰出的划时代的科学家,复旦国际交流的引路人

“杨振宁先生的去世对我们特别是物理学界的同行来说,心情都无法平静。他的一生是整个世界的荣耀,在我的心中他甚至是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比肩的最为杰出的划时代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陶瑞宝说。

同样倍感震惊与悲痛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8年前,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工作。其间,杨振宁应邀访问上海光源。马余刚记得,杨振宁当时参观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还特别说到等硬XFEL(现 SHINE)成功之后,他还要来看。“没想到SHINE尚未出束,他已驾仙鹤而走。” 

英文版《杨振宁论文选集》,是杨振宁亲自编选的编年式论文集。“我们这一代学物理的人,许多都读过这本书,它对我的影响巨大。”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回忆,那本书许多物理学系师生都曾反复研读。《选集》不仅收录了杨振宁的代表作,还有他在每一篇论文背后讲述的研究时的思考过程、遇到的困境与灵光乍现的瞬间。“这种科学方法与精神传承,对年轻一代是巨大的激励。”

在许多复旦人眼中,杨振宁先生既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又非常平易近人。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他非常乐意鼓励大家,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说,杨先生是我们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的引路人。”如今82岁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忻元龙感慨,杨振宁回国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学思想,更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学者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1979年,谷超豪、忻元龙等人应杨振宁邀请,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学术交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出国交流的学者。中美当时还尚未直接通航,路途十分辗转,忻元龙、谷超豪还有杨振宁妹妹、复旦大学生物系校友杨振玉先飞往巴黎,再飞到美国。

当时,杨振宁是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忻元龙至今记得,杨振宁十分照顾中国来的学生,学校周边购物不便,他专门安排学校华人师生帮助购物,有时还亲自开车带大家前往超市。

在杨振宁提携下,一批批中青年学者得以走出国门,拓展学术视野。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声望和人脉,积极募捐并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访问。基金会为许多复旦教师提供了出国交流的机会,杨福家、陈晓漫等都曾通过这一渠道赴美访学。这种支持,对于当时资源有限的中国高校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杨振宁与谷超豪: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

几十年来,杨振宁与复旦大学数学系、物理学系师生保持着频繁交流,特别是与谷超豪的携手,堪称当时中外跨界学术合作的经典范例。

1977年7月,谷超豪、胡和生等与杨振宁合作研究规范场(左起:沈纯理、谷超豪、胡和生、杨振宁)复旦大学 图

这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有直接关系。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杨振宁每次回国探亲,会在沪停留一段时日。其间杨振宁便会来到复旦,和数学系的谷超豪等人交流。1996年,谷超豪推动设立“杨武之论坛”,杨振宁作为特邀嘉宾作多场演讲。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整体仍较为稀少,但杨振宁的归来带来了宝贵的外界信息。起初,谷超豪等人与杨振宁的交流显得有些谨慎,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被杨振宁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所吸引。

谷超豪曾回忆,杨振宁没有想到复旦大学有人懂他的东西,“还有人和他有共同的语言,因为数学家和他谈话的话,比较抽象,但是我们这一组人不光对数学有兴趣,而且也对物理有兴趣,所以共同的语言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开启了规范场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实现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共同撰写了《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发表于1975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这一合作不仅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范例。

《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抽印本

杨振宁曾感慨:“我过去有个猜想,在国内大学中有实力很强的研究人员。通过这次接触,证实了我这个想法。如果这样强的研究力量能和重要的题目结合起来,就会有很快的进展。”他还以谷超豪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例:“如果能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学术动向,抓住问题之所在,国内的这种力量会很快发挥出来。”

1977年,杨振宁再与复旦合作,与数学领域的忻元龙、李大潜以及物理领域的倪光炯等人,共同发表了《局部对偶的黎曼空间和引力瞬子解》及《欧氏空间瞬子解的几何解释》。

学好物理并不难,只要有好奇心“诱惑”

如果要问,复旦史上最火的讲座是哪场,杨振宁先生的一定名列前茅。

2009年,杨振宁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作讲座。复旦大学 图

2009年,87岁的杨振宁应邀赴复旦访问并作专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物理的诱惑”。“当天盛况,我至今都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周磊当时是物理学系教授,全程负责了杨振宁的接待工作,对当时的盛况历历在目。

演讲设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杨玉良主持。大家很早就开始在门外等候,场面之火爆可谓“史上空前”。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前、过道上、门口都站满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因事晚到,只能坐在台阶上。

“他的演讲既有学术高度,但又非常简洁明了,即使只是大学一二年级的物理学专业学生,也能从中收获良多。”当时也在台下的陶瑞宝仍然清晰地记得。

演讲前,杨振宁提前把幻灯片发给了周磊。“我一看,几乎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简洁的公式和文字。当时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太专业、太艰深。可当演讲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深入浅出。”周磊印象深刻。

杨振宁用极为平实、清晰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刻而动人。他表示,学好物理并不难,是好奇心“诱惑”着他和一代代物理学家去探索和发现。在周磊看来,那不只是在讲,而是在点燃,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

演讲前,杨振宁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师生座谈时提到,他曾参观过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认为那里环境开阔、视野宏大,是理科发展的理想之地,如果能把复旦的物理学系搬过去,一定会迎来更大发展。几年后,包括物理学系在内的多个理科院系陆续迁入江湾校区。“先生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周磊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