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纳多,又笨又胖,近期最佳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22日 20:45:21

作者 | 戈色

编辑 | 阿树

很有可能,《一战再战》是我们今年在院线能看到的最懂得怎么吸引注意力的电影。

上周五,美国导演保罗 · 托马斯 · 安德森(昵称 "PTA")的最新电影《一战再战》,在北美上映约一个月后在国内院线开画。首映次日,本片在豆瓣开分 8.1,上映第三天,票房占比排名第三。可以说,PTA 首次进入中国大陆院线,表现尚佳。

它从第一分钟就牢牢抓住你直到最后一刻,在这个一切讨论都在针对电影如何失去了它的观众的时代,看完《一战再战》第一个直觉感受,是电影的 " 复活 "。

《一战再战》剧照

在 " 最后一分钟营救 " 的语法看起来已经很难再产生新意的如今,导演还是在最后的追车戏中,给出了出神入化的解构方案。

在极具拉伸感的屏幕里,上下起伏延伸的公路,如同浪潮一般,托住观众在电影低迷式微的时代里几乎散去的心魂,在此,PTA 为我们贡献了近几年国内外院线都相当少见的夺目的电影时刻,一种对好莱坞荣光的重新召回,一种作者电影之灵韵的再次闪烁,至此,它为自己证明,这无疑是一部为电影重申尊严的作品。

影片的主角,是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饰演的鲍勃,一个浑噩落魄的中年男人,代表着一个极左革命群体,与之周旋的,则是西恩 · 潘饰演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洛克乔。

围绕 " 革命 "(实为抢劫)败露后的逃亡和多年后女儿薇拉的失踪,矛盾在各种政治光谱的势力中展开,堪称美国当代政治混乱撕裂的一场大杂烩式描绘。

《一战再战》剧照

如果你对政治不感兴趣,这完全可以是一部有着精良视听和紧张节奏的商业类型片,但是如果你想从这部电影里看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当代美国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之一,则向你提供了一个充满隐喻和细节可供解读的文本。

理解特朗普时代的混乱美国,本片是一个绝佳的切口,正如外媒的评价:" 本片锋芒毕露、洞察深刻,既如重锤般直击要害,又似利剑般犀利透彻,以清醒的视角剖析美国及其所有阴险的内脏。"

01 特朗普时代的《葡萄园》

《一战再战》的 IMDb 简介是这样说的:" 一群前革命者的邪恶敌人,16 年后再度浮出水面,他们决定重聚一堂,拯救他们一个成员的女儿。"

从过去来看,PTA 是很习惯怀旧的,不无辩证的是,他一贯对社会剧变有浓厚兴趣。他的几乎所有电影都有一个不愿意从上一个时代走出来的偏执角色,这些故事总是被一种孤独感笼罩,这种孤独诞生自人物无法与当代嵌合的错位,不合时宜的冷幽默,以及某种贯穿始终的骄傲与失落混杂的情绪。

无论是通过情色行业兴衰映射录像带与电影行业关系的《不羁夜》,还是让一个嬉皮士侦探穿梭在里根时代的《性本恶》,又或者是放在 70 年代背景下讲述高中生恋爱的《甘草披萨》,他总是特别擅长带你在时间的洪流中找到那个最伤感的东西。

保罗 · 托马斯 · 安德森

我想他可能是当代美国最浪漫的导演。

尽管,这次的复古怀旧氛围已消失殆尽,但我们仍然能在情节的延宕和角色的错位当中,感受到导演一贯的温柔偏执。一个熟背《阿尔及尔之战》但体力智力都跟不上同代 " 革命者 " 的老左派,已经开始大骂 " 自由派的大混蛋 "。在追寻失踪女儿的多线叙事情节中,这个 " 老革命 " 一直在迟到。

《一战再战》取材自托马斯 · 品钦的小说《葡萄园》,原作是用里根时代的女儿寻母故事,来写 60 年代的嬉皮岁月,PTA 把这个跨越结构平移到奥巴马 - 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换句话说,完全在当下。

但故事讲完,我们会发现,《一战再战》的底色,又意外地回归了 PTA 多年前的《木兰花》。后者说的是信息快速增长的便捷时代,人们却无法好好沟通。这次,PTA 依然在问相似的问题,只不过背景基于当代 " 政治宗派主义 " 的美国,他的问题是:极左和极右之间,人与人的故事还会怎么讲?

《一战再战》剧照

PTA 讨论革命的可能性,杂糅了那么多议题,难民、游行、美墨边境问题、新法西斯主义、种族歧视、保守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

一些外国观众认同这是一部出现在 " 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分裂的时刻 " 的电影,如果说 " 国家不幸诗家幸 ",这偏偏成为诞生故事的最好背景,不然我们怎么会看到,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角色,是极左和极右相结合的孩子?

故事到一半,左派革命小组 " 法式 75" 的领袖式人物与新式法西斯阵营当中权欲膨胀的上校洛克乔诞下的黑白混血儿薇拉,她的身世成为最重要的麦格芬。

渴望上位的洛克乔,为了纯净血统,试图消灭自己曾生下混血儿的 " 罪证 ",以接近终结者机械式强力的非人形象展开了一场恐怖的追杀。

西恩 · 潘饰洛克乔

PTA,这位处理多线叙事的大师,在薇拉与鲍勃分离之后,让故事精美绝伦又异彩纷呈地岔向不同路口:薇拉被掳走又反杀成功;影射共济会的圣诞俱乐部,派出杀手去消灭制造这个麻烦的上校;鲍勃拖着嗑坏的身体和脑子,踏上迷糊的寻女之旅;鲍勃所求助的拉丁裔跆拳道老师 Sensei 则同时组织难民同胞转移,展现了底层移民在特朗普时代的社会罅隙中如何艰难求生。

这是一个完美的美国社会解析手册,PTA 用他纯熟的叙事技巧,为我们展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地质切面。

02" 革命者 " 的软化

第一场戏结束,法式 75 成员回到车上逃跑之前,莱昂纳多的身体呈现了一种近似纪录片的、对革命狂热者的精准刻画:因兴奋而僵直紧绷的身体,幅度很小的神经质的手势,完全符合我们对狂热青年的印象。这个细节已经开始透露 PTA 对极端左派的态度。改造社会的愿望,有时候本质是浪漫主义与恐怖主义的杂交。

帕特,或者鲍勃,总之是莱昂纳多饰演的这个 " 革命者 ",一开始只是待在团体领袖黑人女孩帕菲迪亚阴影下的普通成员,他不像帕菲迪亚那么勇猛,所以女方的家长会对他说,我们来自三代 " 革命者 " 家庭,而你配不上我们的女儿。

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饰鲍勃 · 弗格森

至少,对电影里的左派而言,革命热情与生命激情始终不可分割,献身革命的前提是令具体的人生让位于理念和图景,一种更宏大的东西。

在从这头到那头的漫长路途之间,是空无,是这个空无制造了左派的幻想。帕菲迪亚面对 " 反派 " 上校说出了一串带着 "free" 字眼的革命愿景,但是对她来说,更贴近真实的,是飞车和炸药,以及在炮弹声中的性冲动。

在威胁和引诱的双重作用下,帕菲迪亚与上校在某种背德的激情吸引中,埋下了后面故事的种子。

帕菲迪亚挺着 9 个月的大肚子,端着机关枪,在原野上疯狂射击,已经暗示这个孩子的来历。她不在乎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是否 " 正确 ",也没有白人传统父权价值观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自觉,这个孩子,无非是战斗和生存两种驱力的结果。

《一战再战》剧照

生下孩子后,这位领袖意识到,更宏大的革命目标仍然凌驾于养育子女和维持家庭的价值之上,她选择了出走,留下丈夫和女儿。在新的任务中,她被捕,供出了过去的革命伙伴,成为叛徒,而后逃亡,再也没有出现。

为了躲避追捕,丈夫帕特改名鲍勃,带着女儿,隐姓埋名去另一个城市生活。16 年逃亡生涯中,他在房子里挖了地道,不允许女儿使用手机,要求女儿随身携带 " 革命者 " 团体里成员使用的感应装置。

然而,更大比例的平凡生活,把鲍勃变成了一个肥宅——其实他原本就是 " 法式 75" 里最像普通人的一个。到这里,表演来到了莱昂纳多的舒适区:一个经常气急败坏的小男人,他一看就不是英雄,他总是搞不清楚状况,他一直在迟到。

《一战再战》剧照

莱昂纳多承担了本片最无害的喜剧元素,可以说,他这个角色找到了这个时代一个中年男演员最容易讨人喜欢的赛道,就是出演男性的无能。

一个过去也算得上平庸的激进左派,16 年里只是一边喝啤酒,一边看《阿尔及尔之战》,倒背如流的革命纪录片没能拯救他的记忆力,当他被迫逃亡的时候,他崩溃地发现自己记不住一句暗号。

逃跑路上,年轻的墨西哥移民小伙在屋顶穿墙越栏,又笨又肥的老白男,当然是从两栋楼的中间掉了下去。

鲍勃老了,累了,他的力气上不了街,他的脑子记不住密码,他的价值从争取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变成了只想找到女儿。

处在支线的拉丁裔跆拳道老师 Sensei,是一个在东方文化和底层空间的夹缝中柔性生存的 " 大师 "。他富有经验地解救了被警方抓走的鲍勃,我们可以推断他曾经多次与这些同属底层的护工护士里应外合,救出他们的街头伙伴。

他有效、有力地动员起散乱的难民,他们像老鼠一样集结又散去,游击式的策略赋予他们最可靠的战斗力。

《一战再战》剧照

薇拉,极左和极右的孩子,生父和生母都不要她。最开始她只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普通高中生,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点烦自己的老爸,认为自己的妈妈是个英雄。从修道院到杀手窝,靠自己反杀敌人的女孩,带我们来到整部电影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段落。起伏公路上,她靠着放弃和埋伏的智慧,以一己之力杀死了圣诞俱乐部的杀手。

端起枪埋伏在岩石后面的女儿,已经成为一个战士,她大声要求出现在面前的 " 爸爸 " 对出暗号。肥宅了十几年,已经对自由派的把戏深感厌倦的 " 老革命者 ",不想再跟自己的女儿重复这个把戏了。

当 " 革命者 " 的基因从女儿的身上苏醒,有经验的观众也许都存了一点期待:这种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身份的怀疑动摇了这个女孩,也在重塑这个女孩,新一代的革命叙事,要从她的肉身之上,以异质形态回魂。

蔡斯 · 英菲尼迪饰薇拉 · 弗格森

但 PTA 的安排是,她最终接受了父亲的召唤,她颤抖着,还是跑了出去,跟父亲抱在一起。

那个短暂的苏醒和动摇很快平息了,抛开邪恶的上校和逃跑的领袖,在政治的包装之外,这部电影到这里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笨蛋老爸踏上寻女之旅的惊险公路片。

最重要的是,女儿并不那么在意血缘和生父的问题,直到结尾,鲍勃都不知道女儿并非他亲生。

激进左派虚伪软弱,极端右派保守邪恶,只有散落在系统孔洞里的游民,不为血缘联系的、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得到了故事里的道德立场。

03 公路上的浪潮

电影结束于美国电影最喜欢的父女和解,新一代的青年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平凡温馨得像只是出门参加一场同龄人的舞会。但也许这就是 PTA 想拍的,也是他想说的。

鲍勃和女儿解除逃亡危机后,终于敢用手机了。不懂什么是前置和后置摄像头的老头,对着他以为的镜头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PTA 喜欢跟他的男主角开玩笑,无论是让莱昂纳多在电影里声称自己是蝙蝠侠,还是让他用蓝眼睛挑逗银幕前奉他为 " 地球球草 " 的老观众。

《一战再战》剧照

老土的父亲形象不再是简单的代际问题,也许它更应该被解读为,一个《阿尔及尔之战》式的老派乌托邦梦想如何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生存下去。革命浪漫主义坚不可摧,只是它的迭代比起手机实在是太慢了,也太不真实。

人们说,美国已经失去了那种可以被称为 " 集体认同 " 而凝聚一个国家的东西,不同观念主体之间的相互误解和不可理解,正在撕裂这个国家。有一项研究表示(或者当成段子来理解也无不可):" 共和党估计有 32% 的民主党人是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等所谓 LGBT 族群,而实际上是 6%; 民主党估计有 38% 的共和党人年收入超过 25 万美元,而实际上是 2%。"

历史可能不是循环,但是它从来没有走出迷宫。导演安排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死于毒气室,这是他的观点:革命无新事,战争,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观念的争夺," 战争 " 才是世界的本质。

《一战再战》剧照

法国作家、编剧、" 六八年 " 的亲历者让 - 克劳德 · 卡里埃尔在他那本薄薄的小书《乌托邦年代》里已经感知到:" 没有哪一个思维体系,无论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能经得起新时代的震撼。

继哲学的结构以及超越现世的宗教结构之后,不同的思想意识体系在一片偶像倒台的哗然中也都不攻自破 …… 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活着,得过且过,明知前面不是残杀就是政变。

我们从失败走向失败,可还是走着。我们在等待中,我们在危险中,照旧惶惑着、恐惧着。人类不知向何处去,而且它从来也没有知道过。"

导演把自己类似的感知,放进了最惊险的动作戏场面里。最后的一场追车戏,是全片最精华的视觉设计,它充分地体现了 PTA 把握场面的才华。与此同时,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视觉受限而如过山车一样迅速起伏的体验,则是片名 " 一战再战 " 的视觉塑形,正如 PTA 在台词里如同玩笑一般对 " 三战 " 的预测,思想与行动的浪潮往复又迭代,旧的种族主义尚未完全退场,新的法西斯魂魄已然抬头,嬉皮的街垒还没有被彻底推倒成为历史,新的左派已经涂着眼线和指甲走上街头。现实里的每个人其实都在这场追车戏里,怀着不安又刺激的心跳,看着新一代的 " 革命者 " 与 " 被革命者 ",一锅乱炖,一战再战。

《一战再战》剧照

在一个分裂的美国社会,如果还有一些东西不受左和右的影响而稳固存在,那就是爱。真正 " 老土 " 怀旧的不是鲍勃,而是 PTA。家庭永远是美国故事真正的核心,而有爱的人战胜一切,这是好莱坞的金科玉律,是类型电影的真理,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唯一还能有确切希望的事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