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清华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作为一个理科背景的学生,我对政治感到非常头疼。刚开始时,我尽量避免接触,直到十月份才匆匆浏览了一遍大纲,然后从十一月中旬开始,每天下午都专心致志地学习政治,边看书边做题,就这样急急忙忙地在十二月之前重新看了一次大纲,尽管试题还没有完成,让我有些尴尬。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及时向老师请教,比如马原的框架,虽然课堂上讲解过但我当时没做笔记,后来花了整个下午自我整理,总算理清了思路。接着,我做了肖秀荣的八套卷,还背诵了风中劲草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原、毛概和史纲的部分。同时,我还做了肖四和任四的练习,以及历年真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通过这些学习,我已经能够识别出很多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至于形势与政策部分,我参考了任汝芬的资料。进入最后一个月,我就开始了背诵工作,每天都坚持,尽管我并不喜欢背书,只勉强完成了肖秀荣小册子的几页。最终,我还是主要背诵了肖四的内容。考试时,由于前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没有完全背熟大题也能流畅地作答。总的来说,我认为政治是最不需要担忧的一门学科,根据我两年的经验,只要适度背诵并多做练习,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请放心。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话我自己感觉自己还不错花的时间少一些。数学4月份开始就看课本,课后习题挑一些题做,不要全做完,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学会,学会了这些即使考试出到了没做过的题也不会太慌张,毕竟题型千变万化思路总是差不多的。5月份做全书,做了一遍后发现自己有些题不应该错,有些题确实不会做,我自己就标注了一下,第二遍就把不会做的题做了一遍。7月份我开始看之前做的笔记自己总结一下数学,可以按照全书上面的章节总结,让自己大脑有一个清晰的做题思路,这样做题时才会分析这个题考的是什么。8月份开始刷660题,这个题有点难,我是花了一个月才做完一遍,感觉做的不好,又做了一遍。10月份开始做历年真题,研究每年题型然后自己总结一下。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考试,我一直表现得还算可以,高中时英语分数名列前茅,大学四级和六级裸考也顺利通过,因此起初我对英语并无太多顾虑。直到有一天,我随意做了一份真题,惊觉许多词汇我都完全不认识!(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第一学期上完英语课后我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它)。于是,我开始了背单词之旅。我想强调的是,记单词确实是最基本且至关重要的。最初,我零零碎碎地背单词,尝试过红宝书、刘一男、何凯文1575等资料,先全面复习一遍,再重点攻克那些陌生的词汇,运用艾宾浩斯记忆法,觉得效果显著。单词需要反复练习,目前时间充裕,推荐你们持续背诵,不必急于求成,每天积累一点,因为这是个日积月累和不断巩固的过程。
英语写作主要是积累各种句型表达,你们可以自行看书并整理适合自己的素材。至于阅读理解,首要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其次是做真题。一方面,记住生词并加以背诵;另一方面,要了解命题人的思路,掌握一些解题技巧。翻译部分,我只看了几套真题,但强烈建议一定要将中文译文写下来!不能仅仅在脑海中大致构思,只有真正落笔,你才能学会如何组织语句。之后对照答案进行反思。至于完形填空,我没做太多准备,听说难度较大,且考虑到考试时间紧张,我只是做了最近几年的真题...因此,后期你们最好自己模拟考试,调整好时间分配。我没有充分模拟,导致时间管理不当,写完大作文就耗去近一个小时,看到时间只剩一点点,我瞬间慌乱了。小作文、阅读和翻译都是匆匆完成,很多阅读题目不确定,完形填空只能凭直觉瞎猜。所有题目都没时间检查,只能一遍过。走出考场,我满心沮丧,只想哭泣...不过还好,运气眷顾,猜对了不少,感激不尽!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融合了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的实际问题,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备考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上。例如,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热力学三大定律,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每一定律,不仅要它的表述,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应用条件。
动力学部分,要重视反应速率和机理的研究,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Arrhenius方程的应用。统计热力学虽然相对抽象,但它是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尤其是分子的统计行为和宏观性质的关系,需凭大量练习来深化理解。
至于量子化学,这部分可能较为复杂,涉及到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等内容。我建议使用直观的方法去理解,比如凭氢原子模型来理解电子的能级分布。掌握常用的量子数和光谱项是非常必要的,这对解析分子结构和预测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对每个知识点,先尝试自己理解,再进行记忆。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关键,无论是教材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的试题,都要尽量多做,尤其是在复习后期,模拟试题的训练有效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讨论和交流也是提升的好方式。找同学一起探讨难题,或者参加线上线下的学习小组,互相答疑解惑,共同进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定期向导师教,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往往能帮助你打开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