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交通运输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考研全攻略:铁道与城轨研究院学霸秘籍大放送!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话不建议太早准备吧,我是在十月份左右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准备的,用的书主要就是教育部出的那本政治大纲解析,还有搭配肖秀荣老师出的一些辅导书,比如他的命题人1000题就可以用来刷选择题很不错的,政治选择题是最最重要的,这决定了你政治能不能上70分,政治选择题我主要是做了1000题还有红宝书的900题,然后就是历年政治真题的选择题了。大题的话我是觉得没有必要那么早就开始背了,我自己是到考前2个礼拜才开始背政治大题部分的,可以用的材料很多,主要推荐肖秀荣系列的吧,像肖四、命题人八套卷等等都可以最后背一背的,考场上一般都会考一些你背过的知识点,到时候就根据题目来作答了。当然政治的字和保持卷面的整洁还是很重要的,大题方面如果答到点上了,然后写的比较工整应该得分不会很低的。
考研数学方面:
众所周知,数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我也不例外。首先谈谈整体规划,我建议在7月之前完成一轮教材学习,课后练习不必全部完成,挑选一些题目来做就足够了。接着,7月到8月期间应集中精力刷全面复习资料,因为我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预习过一次,所以初次尝试时错误不多。进入9月,每天一套真题是必须的,每个人的真题集可能不同,有人选十年的,有人选十五年的,我都一一完成了。同时,我会穿插着复习全面资料和做真题,第二次做感觉轻松多了,深刻体会到老师的解题技巧和策略十分实用。对于真题,我选择了分章练习的方式来进行第二轮,每个人的方法可能会有差异。紧接着,我开始了第三次真题训练,这次我采用的是模拟百分卷的形式,即购买新的试题集再做一遍,此时成绩稳定在135分或140分以上。尽管如此,仍然有些题目难以解答,这是无法避免的挑战。完成第三轮后,由于时间限制,我专注于做过去十年的真题。在这里,我推荐大家购买两位作者的真题集,因为答案有时会有出入,更重要的是比较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视角。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英语,我必须坦白,我以前的英语水平相当有限,连续四年尝试四级考试都没能通过,你应该能想象那个程度。这或许也能给其他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一些鼓舞。从三月起,我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实际上直到五月底,我还在专注于背单词,每天大约160个,早晨提前一小时起床,晚上再复习一遍。同时,我用张剑的黄皮书练习阅读,尽管错误率很高,但我仍坚持每天一篇,以保持语感。(顺便说一句,那时我还要应付四级考试和满满的校内课程,所以我尽可能地逃避那些非必要的课堂。)记住,学习英语需要毅力,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五月中旬,我开始做历年真题,主要集中于阅读理解,先从1997年至2004年的题目做起,这样到七月份左右,我就完成了第一轮英语复习。由于基础较弱,学习过程十分艰难。但幸运的是,七月份四级的成绩显示我没有白白努力,同时也顺利通过了四级。暑假之后,虽然仍然背单词,但所需时间明显减少,记忆也变得容易些,加上做阅读时积累的新词汇,看考研文章时感觉更明白了。在此分享一个小建议,当你做真题时,不妨准备一本笔记本,记下生词和优美的句子。这不仅能帮你掌握考研所需的5000多个高频词汇,还能为翻译和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这时你可以开始做2005年至2013年的真题,如果你的精力允许,还可以增加训练量。我坚持每天一篇阅读,自己解析,自己翻译。做真题一定要亲自动手,不能偷懒,并且要反复做,即使你知道答案,实际操作的感觉是不同的。一直持续到考研结束。(另外,得益于考研英语的持续努力,我甚至在下半年的六级考试中裸考过关了。虽然四六级和考研英语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仍有共通之处。不过,考研英语始终应是你的首要任务。)这些都是我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采取的方法,因为我的英语真的很一般。如果你的英语基础较好,这部分内容可能并不适用,但或许能为那些基础较差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涵盖了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如力学、材料学、结构分析等,也有大量的设计实例需理解和应用。对这门课,我认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例如,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需牢牢把握。
深入理解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过程和方法。比如齿轮、轴承、连杆机构等常见机械部件的设计,不仅要知道其设计步骤,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部分内容凭阅读教材、参考书,甚至是参与一些实际的机械设计项目来加深理解。
再者,计算能力的训练必不可少。机械设计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如应力分析、强度校核、寿命预测等,这些都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技巧。我建议大家平时多做一些相关的习题,提高自有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实践经验同样重要。有机会,尝试参加一些机械设计的比赛或者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明白。模型制作和三维软件的应用也是提升设计感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复习过程中,我推荐使用“复习-练习-反馈-调整”的循环模式。每次学习一个知识点后,都要凭做题或案例分析来检验理解程度,按反馈结果调整学习策略。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率,又能及时发现和弥补自有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