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评《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债务奴役:利息沦为现代化的贡品?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24日 11:06:22

《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以一个崭新的视角论述古老问题》,[英]爱德华·哈达斯著,周振雄译,2025年7月出版,414页,78.00元

在当今时代,经济学常常被视为一门高度数学化和统计化的学科。然而,在全球经济频繁经历危机的背景下,牛津大学的爱德华·哈达斯教授在《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一书中,提出了不同寻常的经济学视角,将货币和金融视为一种深刻的道德与社会现象,这种视角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一书最重要的创见在于提出了“后贵族式金融”这一概念,全书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一概念展开。

爱德华·哈达斯教授将融资分为经济性融资和社会性融资,经济性融资是为了经济更好地发展而进行的融资,经济性融资的资本报酬是合理的;社会性融资则是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进贡”的金融形式,“利息”就是现代化的“贡品”。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贵族,后贵族式金融却以一种隐蔽的生产关系,将贵族时代的社会规则遗留了下来,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货币的存在。

“后贵族式金融”批判

《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前两章主要讲货币的问题。哈达斯教授指出,在货币出现之前人类处于以物易物,以劳动换取劳动的“大交换”时代,货币出现后,这种大交换因为货币的存在而复杂化了。因为货币具有储蓄功能,所以追求货币成为了人类的动机。

首先,哈达斯教授提出了一个“三联体”的货币经济概念,并且这个概念贯穿全书,导致本书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如果结合凯恩斯提出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理论就容易理解很多。书中的“三联体”左侧的货币基本上对应凯恩斯提出的货币的“谨慎动机”,是指储蓄货币;三联体的中间部分,也是本书反复出现的“代币”一词,指的就是“交易性货币”,也是货币的重要职能之一。

前两章提出“大交换”“三联体”“代币”等概念,其实是在阐述“后贵族式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因为哈达斯教授的概念与现代经济学概念并不完全对应,所以会有些费解。

爱德华·哈达斯

《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的精华内容是从第三章开始的。从这章开始,哈达斯教授开始批判“后贵族式金融”,他认为“后贵族式金融”的结果,是将货币从社会相对贫穷的成员转移到相对富裕的财务投资者。与经济性融资不同的是,后贵族式融资的根本目标不是解决目前资金短缺的问题,虽然偶尔会解决这些问题,但其主要导向是创造一种由穷人向富人的长久货币性义务。在经济性融资出现之前,这种社会性融资就已经广泛出现,比如前现代农民和工匠就会向他们的精英领主与主人提供劳务与其劳动果实。

在以农业为主的前现代经济体中,大部分土地由贵族与其他地主所有,租户的义务称为“租金”,随着货币越来越普遍,由较低向较高的回报义务,开始以货币形式而非实物形式表达。这是财务“贡品”。

“后贵族式融资”甚至不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而设计的,恰恰相反,它旨在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权阶层的特权买单并保护其特权。后贵族式融资破坏了当代社会的平等主义规范,它几乎没有任何经济益处,并且直接反对现代社会所声称的平等主义社会和经济理念。后贵族式金融让极少数人拥有极度奢侈的生活,而让更多人陷入绝望的贫困。一种人性缺陷导致他们期望不切实际的巨额收益。“后贵族式金融”导向的是阶层固化,是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进贡。

哈达斯教授指出,在现代住宅、商业以及工业地产的租金中,贫困阶层向富裕阶层的资金流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就像过去一样,用农民佃户的贡献支持他们领主的奢侈生活方式与军事冒险,当今资金流向也表达着一种类似的贵族式劳动配置,租客向现代房东支付的房地产租金,也使现代房东的奢侈生活与社交投机成为可能。

哈达斯教授总结到:后贵族式金融在现代地租、政府债务、消费信贷、过度商业收入等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现代社会,债务违约不再剥夺一个人的所有社会自由,然而巨额债务———无论是还清的还是未还清的———仍然造成某种程度的金融性奴役,债权人有效控制着债务深重的债务人可以在哪里生活与工作,而利息余额的担忧和资金流失,导致一种接近主人与奴隶式的附庸关系。生活在豪宅里的金融家是一批操纵国王与民选政府的傀儡大师。

西方国家的政府融资也具有后贵族式融资的特征,政府融资大部分回报偿付流向了那些位居国家经济金字塔上较高位置的人们,而大部分的这类款项来自大多数位居底层的纳税人,政府财政由穷人到富人的资金流动,并不支持现代社会为努力提高经济平等的思想,后贵族融资的根本是底层民众的贫困化,经济不景气时期,财务性贡品的负担更会加剧。

“过度商业收入”也是导致“后贵族式金融”的第三种形式,名副其实的债务奴役,塑造了“后贵族式融资”,并且经济融资奠定了一个不良的道德基础,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低下。哈达斯教授在书中提到2008年以及在它之前的历次全球经济危机,显然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后贵族式金融”极致化的崩溃。

“贪婪”是后贵族式金融出现的原因

哈达斯教授认为“贪婪”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已经相对富裕的人们如此致力于“后贵族式金融”。在没有贵族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期望过上贵族式的生活,他们不付出劳动,靠定期享受别人的贡品维持生活。

贪婪不仅具备破坏性,有时甚至是反社会性的,因为它不鼓励分享,从而破坏了对社会繁荣至关重要的共同纽带。因为这种贪婪导致富人拒绝为国家服务,拒绝缴纳他们公平份额的税款。哈达斯教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社会性贪婪就像小孩子觊觎玩伴的玩具那样,只是为了拥有而非使用它们”。

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一次经济衰退都可以追溯到银行的贪婪行为。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司受到股东价值的指导,这将公司从共同利益的仆人转变为金融贪婪的主人。

哈达斯教授认为,贪婪的泛滥与学术的堕落有关。贪婪的概念对主流的当代学术是陌生的,美德与恶行的传统区别在过去几代人之中基本上被摒弃了,善恶的区别让位给了合法与不合法,道德的门槛在不断后退。西方经济学的学术结构特别仇视关于善恶的辩论。经济学变为了一门纯粹描述的学科,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定义,道德判断被排除在外。

笔者对此也有同感。现代西方经济学先后经历了纳索·威廉·西尼尔主张的“去政治化”,卡尔·门格尔主张的“去历史化”,马克斯·韦伯主张的“去价值化”,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主张的“去规范化”,米尔顿·弗里德曼主张的“去真实化”五次方法论革命,已经不具备批判性和建言性。然而这并非西方经济学已死亡,其实批判的理论也可以中立化或模型化,这比纯粹的道德批判更具有力度,《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更多是致力于舆论批判,而非将这种批判理论化。

现代经济学不仅不批判贪婪,甚至出现了歌颂贪婪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从资本主义诞生就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于荷兰,人类最早的现代经济学著作是伯纳德·曼德维尔写作的,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就是一部歌颂贪婪的著作。他认为私人的恶行可以带来公共利益,因为曼德维尔的巨大争议,后世学者对其唯恐避之不及,只有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等人将其奉为“先知”,奥地利学派的所有著作也不过是曼德维尔的注释而已。哈达斯教授在书中虽然点到了哈耶克的名字,却没有对其进行批判,而哈耶克与弗里德曼等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张,的确是导致“后贵族式金融”盛行的一个根本原因。

伯纳德·曼德维尔

在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后金融监管被放松,这点在书里也被提及,但更重要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的“福利削减”以及底层贫困化,才是真正导致后贵族式金融泛滥的根本原因。正如哈达斯教授在书中所指出的,贪婪利用了穷人的绝望,从社会角度,投资对象只有在胁迫下才愿意提供非常高的回报,让穷人免遭苦难的贷款利用了社会不公,以及发薪日的高额利率贷款往往利用了无知和劣质品格,教育贷款成为年轻人的长期负担,利用这些弱点或弱势地位所赚取的回报都是贪婪的,“后贵族式金融”其实占据的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空间,如果整个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可以跟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穷人会陷入“后贵族式金融”的沼泽泥潭。

学术界对贪婪的颂扬无非是基于,同时也始于“曼德维尔哲学”。这种哲学被奥地利学派继承并神秘化,但经过笔者“祛魅化”后又变得非常简单易懂。其实笔者已经将曼德维尔的思想概括为一个模型,这就是“利润创造供给”,供给是利润的函数,企业家是为利润而生产,而非为需求而生产,只是顺便满足了需求。

现代经济学认为需求创造供给,这并没有错误,但需求并不直接创造供给,供给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创造供给则是受到利润的驱使。从微观个体来说,产品供给量其实是利润的函数,利润越高产品供给越大。在现代经济学中供给曲线应该是一条供给随着利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曼德维尔哲学并没有什么神秘,它如此简单,曼德维尔只是最早用寓言揭示了利润创造供给的原理。

经济学引入道德因素的尝试

经济学与道德并非相互独立的领域,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例如,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一些人只追求个人的财富增长,而不顾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利益,必然会有经济危机的发生。危机频发、社会分配失衡,其根源就在于缺乏对贪婪的伦理约束。

我们应该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持对人类尊严和社会正义的关注。哲学性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加合理的经济发展路径,避免陷入物质主义和功利的陷阱,但重要的是建立相关的学术思想体系,经济学家有责任为改善社会状况提供建议。

罗宾斯1932年定义经济学为“稀缺资源配置科学”,从此道德问题被剥离了经济学,被划归伦理学范畴。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信息经济学就创造了“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虽然是一个微观词汇,但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仍然适用,道德风险绝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最终也会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甚至是酿成经济危机的因素。每一次大型经济危机背后都有道德风险因素在作怪,破坏道德就是破坏经济增长,资本做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通过使一部分人长期致贫传导的。这是一种民众版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民众因为资本作恶而陷入贫穷,从而丧失购买能力,甚至劳动能力。敛得巨额财富的作恶者的消费无法对冲大众贫困的损失,甚至作恶者更习惯于将财富转移至他国,而不是选择留在本国。

过度透支身体的人必然会迎来一场重病,过度透支道德的市场也终会迎来一场经济危机,一个国家一旦爆发危机,就将迎来长时间的萧条,甚至经济增长的永久性停滞,比如一次大型的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20年的经济萧条,一次中型的经济危机将会导致10年左右的经济萧条,一次小型的经济危机,也将导致5年左右的经济萧条。容忍资本作恶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小于其收益。道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危害不容忽视。笔者观察过太多阶层滑落的中小企业主或中产,他们大部分都有投资失败的经历,或是购买了有毒的理财产品或是购买了虚拟货币,都让他们从原本幸福的生活堕入难以自拔的深渊。

除信息经济学外,以研究企业家精神闻名的经济学家鲍莫尔也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研究资本作恶,鲍莫尔1990年提出了“企业精神配置”的概念,他认为人群中从来不缺少企业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并不是由于企业家才能的缺乏,而是由于其拥有的企业家才能没有配置到生产性活动。他将企业家精神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另一类是利用各种机会去谋取私利、不推动甚至破坏经济增长的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前者寻求在法律允许和不损害社会利益的范围内打破旧均衡、创造新价值,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后者以寻租、垄断、规避监管和犯罪等行为,将机遇用于为自身谋求超额利润,于经济和社会无益,甚至可能损害社会福利。

鲍莫尔

传统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以熊彼特为代表,更多强调企业家活动的正面属性,忽视了那些具有破坏性和负面影响的企业家活动。事实上,企业家精神在本质上并不一定会给社会带来贡献,企业家有时甚至还会进行对生产有“系统性破坏”的活动。尽管企业家都以实现创新作为目标,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会关心实现自己目标的行为是能增加公共福利,还是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障碍。

现在资本作恶大多数是以金融的形式,没有金融的助力,资本作恶不会规模化、集中化,现代金融作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销售有毒的理财产品,一种是过度负债然后将负债得到的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甚至境外,对于前种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后者笔者建议债权人应该参与公司治理和公司重大决策,董事会中也应该设立债权人代表,债权人代表有权审查公司的重大支出。

经济学一般将市场经济分为放任的市场经济和有管理的市场经济,实践证明放任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效率更高,有管理的市场不仅能创造出高效率,而且会更加持续发展。政府的重要功能就是“止恶”,只有限制做恶,经济增长才会更好,才不会被频繁的经济危机打断,才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贪婪其实也是有周期性的,贪婪的周期性就是货币政策的周期:高利率时期,社会普遍出现金融贪婪;低利率时期,社会性的金融贪婪则出现下降趋势。我们只要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将货币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社会就不会出现系统性的贪婪。这也是笔者提倡的“最优央行货币利率”。在笔者的理论中,“最优央行货币利率”是一个中间利率,如果能够实施笔者提出的“最优央行货币利率”规则,货币就不会再出现“高利率时期”,系统性的金融贪婪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宏观层面被削除。

道德的谴责与理论的批判

哈达斯教授在书中指出,在社会科学中真正扼杀旧范式且孕育新范式的,是更加模糊的东西——一种无定形的,逐渐聚集的,看似合理且最终令人信服的新概念、事实、论点以及历史实践的集合。

道德的谴责并不能代替理论的批判,笔者坚信,经历过方法论洗礼的批判性理论才更具备批判性,批判性理论也要模型化,这样更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一书中,哈达斯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长远看也许可以开启一个新的道德与经济增长的学术研究分支。尽管如他所说,新的理论必定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随着更多的学者加入由他开创的这一新的学术研究分支,也或许如他预测的那样,将会出现更多的概念、事实、论点和历史实验来支持他的“后贵族式金融”研究。最终“后贵族式金融”理论也必将成为一种解读现代社会的新学术范式。

这是一部只有欧洲学者才会写出的重量级著作。欧洲底层民众经历了中世纪长期的贵族压迫与奴役,因此他们对这种“后贵族式金融”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绝不允许这种旧生产关系在新时代通过金融的方式死灰复燃。

总之,牛津大学爱德华·哈达斯教授的《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一书,犹如一道穿透金融迷雾的强光,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将货币与金融置于道德哲学的审视之下,为我们理解金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哈达斯教授的研究不仅对西方社会有意义,对中国同样具备现实意义,现代经济学虽然标榜意识形态独立,但在最近几十年却强烈地关注政府的道德问题,现在也应该到了关注市场的道德问题的时候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