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拎马桶”,终成历史
“以前下雨天撑把伞背痰盂出去,天黑也只能自己解决。翻修了之后用起来很方便,晚上起夜再也不用往公共厕所跑了。”
田依平住在杨浦区国京路41号,今年已经79岁了,如今终于告别了延续半个世纪的“拎马桶”生活。站在新改造的卫生设施前,她面带笑容一次次强调“真的很开心”。
田依平老人家里改造后的马桶和厨房。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老上海的里弄之中,“手拎马桶”一直是市井生活不可忽视的画面。大量的老式房屋设计建造时未考虑独立卫生间,多少老上海人拎马桶、提痰盂,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
2017年,常熟路上倒粪便的“小倒口”。现在,已经被拆除。澎湃新闻资料图
过去,人们在街上拎着马桶擦身而过,粪车铃响叮叮当当,街道边上就放着倾倒粪便的“小倒口”……人们常说“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在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无数上海市民的沉疴隐痛,是对于“不要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的无限希冀。
终于,这幅老旧画面彻底被涂成了黑白色,定格在过去。今年9月底,上海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难啃的“硬骨头”
顽疾的攻克,是一段漫长的道路。
2022年,上海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2023年,上海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摸,过程中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全面攻坚。
经过市区共同努力,2024年全市共完成改造7589户,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2025年以来,其余的区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将剩余6493户“拎马桶”改造计划完成时间提前至9月底。
一个个里程碑的累积,一件“民生大事”终于完成,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拎马桶”改造工作,既受先天条件的刚性约束,也受居民意愿的影响,更受周边区域的客观限制,资金投入大的同时,实施起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祥德路180弄16-18号,59户居民中37户没有卫生设施,“拎马桶”是几十年来的日常。改造工作小组逐户上门摸排无卫生设施情况,详细记录房间大小、管道排布、居民户数等信息,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中还逐一破解停车与施工场地问题、市政污水管网接入和铺设问题、居民加装水龙头等个性化问题等等。
黄浦区宁波路620弄17号,二层1户居民家中安装马桶遭到一层居民强烈反对。在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面对二层住户急切的心情,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将马桶安装在二层阁楼部位,并将排水管道沿外墙墙面接入室外污水管道,将对楼下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并最终获得其同意,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这是“拎马桶”改造的基本要求,以最精细的方式解决每一个具体需求。资金方面,由政策保障增强动能,聚焦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黄浦、虹口两区,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落实专项资金,提高市级补助标准。
面对这块“硬骨头”,全市各区因地制宜、同题共答,推动改造“提速增效”。
不止于“拎马桶”
具体来说,面对各式各样不同的老式房屋、里弄建筑,“拎马桶”改造常常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有时不过区区几平方米的空间,卫生设施怎么能够顺利落成呢?纵观各个老旧小区,各不相同的改造方式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民生智慧。
闵行区马桥镇老东街,既完成了卫生设施入户,又进行了外立面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美化等。
祥德路180弄采用的是典型的户内加装方案,而在选择户内加装的同时,不少旧区也尝试进行整体的更新。闵行区马桥镇老东街,该区域房屋建成于1920-1960年,“拎马桶”之外,还存在居住安全、卫生设施、消防安全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2024年开始,老东街启动了整体修缮更新,既完成了卫生设施入户,又进行了外立面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美化等,同步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静安区新闸路1039弄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将临近的一处约30平方米的防汛物资专用仓库进行腾挪,集中改造成12间独立使用的卫生设施。
而在宝山区高境镇国权北路815弄,这里原本是企业的职工宿舍,户内使用面积较小,空间逼仄,于是便对原房屋贴扩建,增设独用厨卫和淋浴设施。静安区新闸路1039弄也针对不具备室内改造条件的,采用“空间置换+功能转换”模式。将临近的一处约30平方米的防汛物资专用仓库进行腾挪,集中改造成12间独立使用的卫生设施。
在涉及零星旧改或片区更新的区域,往往采用实施征收改造或协议置换的方式。比如,长宁区愚园路1407弄抽取同幢新长宁集团绿化公司的1套18平方米公房,为3户“拎马桶”居民改造成三间独立卫生间(含淋浴设施)。更为复杂的则是需要进行风貌保护的里弄房屋,采取“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拎马桶”改造本身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考量,针对性施策。而换个角度说,“拎马桶”改造早已不仅仅是关乎“马桶”本身,而是深深嵌入在上海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进程之中,在更大的视野中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切实优化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真正的“以人为本”
“拎马桶”改造时日已久,而每一次有改造完成,都能看到居民最为真挚的反馈。近几年里,在那些完成改造的屋子里可以听到很多恳切的声音。有人说“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在自家用上抽水马桶”,有人说再也不用一大早去简陋的公厕排长队了,有人抹着泪说腿脚不便的老伴终于能在家里如厕了……
巨鹿路280-288号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 。
小小一只马桶,可以是很大的民生,可以是“人民城市”的细微注脚。
市住建房管部门表示,改造期间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充分同群众商量、听群众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拎马桶”改造成为群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过程,成为全力回应民心所盼、民生所需的生动实践。
讲旧改故事总要提到蕃瓜弄的变迁,漫长时间里的一次次涅槃,也长出了“蕃瓜弄群众工作八法”。而针对涉及“拎马桶”改造的旧住房改造,蕃瓜弄累计召开“一户一方案”讨论会26场,通过征集居民意见,设计出47种回搬房型方案,尽最大努力满足居民诉求。
改造过程中,马桥镇老东街打造“共同缔造法”,推动房管部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租户等五方主体各抒己见,反复征询并吸纳居民意见。闵行区浦锦街道也把沟通工作做到“家门口”,选择居民的休息时间上门走访,耐心细致地讲解施工流程、工期安排以及降噪防尘措施。
在基层,每一只改造完成的“马桶”背后,都是一次次的上门排摸和政策讲解。而改造完成也不是终点,对已完成改造的点位,特别是因排管条件不足采用加装“电马桶”方式的,工作人员仍会定期回访加强日常维护,切实做好托底保障,今年以来已回访 800余人次。
“拎马桶”终成历史,上海城市更新则步履不停。积弊既除,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更多盼头。何为民生?何为“以人为本”?说到底不过就是为了79岁的田依平告诉记者的那句话——“现在,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