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告别“小马桶”,对上海是一件大事
“马桶拎出来!马桶拎出来……”高亢的女高音,打破清晨的宁静,撩开黑夜的幕纱。一户户灯亮了,女人们打开房门,睡眼惺忪地拎着圆肚的马桶走向早已熟悉的马桶车(粪车)。”这是作家木心《上海赋》中的一段描写。大上海里的小马桶,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是老一辈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是困扰几代市民的生活难题。
如今好消息传来:经过两年的攻坚拔点,随着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拎马桶”依旧是许多上海人清晨开门的第一件事。1994年播出的电视剧《孽债》中,就有上海人倒马桶、痰盂罐的场景;电影《股疯》中,演员潘虹扮演的阿莉炒股,就是为了住上有抽水马桶的一室一厅。
马桶之所以长期成为上海市民的必备生活用品,主要是因为人多、居住面积小。很多石库门建造之初就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只能以倒马桶的方式解决如厕问题。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成了几代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消灭”马桶的攻坚战已经持续30余年,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2022年,随着全市成片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基本解决。2023年,上海住建部门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进行最后的攻坚拔点。
然而,“消灭”马桶越是到收尾阶段,难度就越大。易改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最后1%”,往往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比如一些老房子的硬条件有限,属于“风貌保护区”,可供改造的空间极小;再比如一些老房子的居住环境复杂,人员流动和密度都很大;还比如,一些老房子受到城市地下空间的局限,缺少了最重要的排污管道。
那怎么办?很多老一辈的上海市民倾诉:“现在年龄大了,蹲的时间长了,站也站不起来。”面对市民的期盼,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拿出“不让一户居民落下”的初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不解决问题不放弃”的恒心,才能答好“拎马桶”这道民生考题。
比如,虹口区桃源里、晋阳里小区“内部挖潜”,结合房屋全项目修缮工程,精心规划公用空间厨卫整体设施改造,批量解决了居民的如厕难问题;比如,静安区寸土寸金的愚园路433弄“向外发展”,在各方倾力相助下在居民家门外精心建造了独用卫生间,配备独立水表、电表,真正做到了一户一用;又比如,江宁路街道为居民加装了590个高科技的“1平方米马桶”。
在整个城市里,无法安装抽水马桶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基层干部为百姓着想的初心却很一致:只要有让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不管再难再累,也不能放弃。他们有的“用脑”,用各种巧思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有的“用情”,面对一些不理解甚至是误会,永远保持耐心,说服里弄楼内所有居民;有的“用力”,碰到难以解决的难题堵点,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两次不行就跑三次,一直跑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在各区的基层干部身上,有太多可敬可佩的故事值得被记录。
2023年至2025年6月,上海零星旧改完成29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7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认定44个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1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8044台。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就是为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百姓,让每位市民的身心都得到更好的安顿。
从打响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两旧一村”攻坚战,到优化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再到如今告别“拎马桶”,是在持续回应民众关切、解决民生痛点,也是对城市居住空间、品质、功能的一次又一次提升,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写下的最具体、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