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防盗系统为啥这么“脆皮”?
光天化日之下,仅仅 7 分钟,8 件珍宝被盗,窃贼则全身而退?
这并非电影桥段,而是 10 月 19 日发生在法国卢浮宫的盗窃案。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无数人感慨,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的防盗系统竟然是 " 脆皮 " 的!
10 月 19 日,在法国巴黎,警察聚集在卢浮宫博物馆外。(新华社 / 美联)
事实上,自卢浮宫向公众开放以来,安全焦虑从未远离。
1911 年 8 月 21 日闭馆后,卢浮宫镇馆之宝——名画《蒙娜丽莎》失踪,仅剩 4 枚钉子残留在墙面。警方调查后发现,盗窃者是一名意大利工匠,他将画作藏进工作服中,从容带离现场。虽然经过调查与外交交涉,《蒙娜丽莎》最终回归卢浮宫,但这起事件仍令管理层颜面尽失。
此后百年间,《蒙娜丽莎》又多次遭遇歹人的破坏企图,每次事故都促使卢浮宫加强保护。如今,画作被安放在防弹玻璃后,又以栏杆隔离。
1998 年,法国画家柯洛的名画《塞夫勒的道路》被人割走,只留下空空的画框。事发后,卢浮宫紧急增设防盗玻璃、加派警卫与摄像头,并升级入馆安检。人们这才知晓:原来,卢浮宫的闭路电视系统存在大量盲区,不同区域的摄像内容甚至无法在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如今,20 多年又过去了,卢浮宫的安保能力依然堪忧。法国审计法院一份报告披露,在卢浮宫 800 多个展厅中,约三分之一未配备有效摄像头,一些设备老化甚至无法正常运作。这份原定于今年 12 月发布的报告,在此次盗窃案后被媒体提前曝光,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10 月 22 日,在法国巴黎,大量游客聚集在卢浮宫博物馆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前。张百慧摄(新华社)
其实,存在安保隐患的岂止卢浮宫?全球许多博物馆或多或少都面临类似困境。究其原因,缺钱是一个关键因素。
建设高质量安保体系并非易事——无论是训练有素的安防团队,还是红外探测、电子门禁、加密锁系统等现代设备,皆需高额投入。博物馆要在 " 让更多人欣赏艺术 " 与 " 保障运营和安保经费 " 之间求得平衡,实属艰难。
大英博物馆算是博物馆中比较富裕的一个。其约七成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但这些经费在庞大的运营与维护支出面前依然捉襟见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是如此。它曾试行 " 自愿付费 " 政策,导致入不敷出情况加剧,到 2017 年赤字已高达 4000 万美元,不得不转而实行强制收费。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峻。2010 年,埃及马哈茂德 · 哈利勒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梵 · 高作品《罂粟花》失窃。调查发现,馆内 40 多个摄像头仅有 7 个能用,警报系统形同虚设,其原因同样也是经费不足。
回到此次卢浮宫失窃案,其背后的问题则更为微妙。有法国媒体斥责卢浮宫并非 " 没钱 ",而是 " 花钱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越来越多的预算被用在庆典与特展方面,安防经费却被不断压缩。法国文化评论家穆勒直言:" 卢浮宫管理层并未将文化遗产安全视为首要任务。"" 举办各种盛大的庆祝活动和特展,是以牺牲日常安全保障为代价的。"
与此同时,游客激增也令博物馆安防压力倍增。2024 年,卢浮宫参观人数达 870 万人次。相较之下,员工数量不增反降。当地工会指出,过去 15 年,卢浮宫的工作岗位减少了约十分之一。越来越大的工作强度,加上长期值守工作带来的倦怠感,让安防人员难以保持精力集中。
卢浮宫被盗案提醒着世人:博物馆安防不仅是一道 " 技术题 ",更是一道 " 管理题 "。唯有常怀敬畏之心、警惕之心,才能让人类的文明瑰宝免于蒙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