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烟火,应少一点风貌洁癖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0月26日 00:00:52

近日,有网友反映,今年 3 月起,著名古城阆中以影响古城风貌为由,禁止古城城区商户开展醋泡脚经营。阆中相关部门回应,主要是主游线街道类和民居风貌街巷类被限制经营,而背街小巷类则允许经营。这样的决定是考虑到,游客在古城游览,经常看到 " 一排人伸着脚洗脚 " 的场景,影响了古城原本古色古香的风貌和形象。相关部门特地强调:" 作为特色的醋泡脚,我们不搞‘一刀切’。"

阆中相关举措,表面上看维护的是古城风貌和形象,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治理中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实现城市秩序与内生活力之间的复杂平衡。虽然当地政府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相关措施可能带来三大问题。

首先是误伤文化体验。保宁醋是阆中知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醋泡脚本身是民间养生智慧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不少游客来到阆中,就是为了体验特色文化,感受鲜活的生活方式。这种旅游体验与古城风貌本不矛盾,只要管理得当,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其实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如果标识系统不清晰、宣传不到位,游客可能只知道主街禁止,却不知小巷允许,导致体验落空,或者背街小巷过于隐蔽,难以寻找。

其次,相关措施直接影响从业者收入,可能引发抵触情绪。虽然当地做了分区安排,但是主要人流仍然集中在被限制区域,相关从业者未必乐意在背街小巷经营。

再次,执行成本与管理效果存疑。若缺乏配套措施,简单禁止只会增加监管难度。同时,政策解释工作若不到位,容易让公众产生 " 管理僵化 " 的负面印象。实际上,现在限制区域内仍有商户经营,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很头痛,坦承 " 执法人员前脚刚走,后脚可能又摆出来了,这给日常执法带来了持续压力 "。

追求静态、整齐划一的秩序,与城市动态、多元共生的活力,存在一种内在张力。像阆中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前两年,甘肃武威城管上街清理商户春联,称是市容市貌整治行动;今年,河北省三河市蜜雪冰城门店招牌换色事件引发舆论热议,背后的原因是当地 " 一刀切 " 招牌风格管理。这些案例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 " 权力审美 " 问题,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商户的烟火民生。

事实上,一个城市最好的风貌,不是整齐划一、一尘不染,而应是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所共同构成的生机勃勃的图景。很多时候,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恰恰在于那份看似 " 杂乱 " 却充满温度的烟火气。这些看似 " 不规范 " 的存在,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肌理,是市民生活的毛细血管。

城市当然需要规整与干净,这是良好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绝不是一种病态的洁癖。在规整的基底之上,能容纳下多元业态与生活方式的自由生长,让不同的谋生手段与生活趣味都能找到空间,才能汇聚成一股推动城市持续繁荣的 " 活水 "。

为了表面的、视觉上的一尘不染,而牺牲百姓生计,扼杀内在的创新活力与自发秩序,其实是削足适履,得到的只是一座秩序井然却没有生气的 " 样板城 "。

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不仅在于保存完好的建筑风貌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秩序,更在于传承不息的生活脉动。当管理者以 " 规范 " 之名,清理掉充满地域特色的市井活动,也等于抽干了城市的灵魂。游客追寻的,正是那份在青砖黛瓦间流淌的、活着的传统与人间温情。

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平衡,即在维护城市风貌和城市秩序的同时,为那些承载着就业、便利与人情味的经营活动留出弹性空间。让城市既有 " 面子 " 的光鲜,更有 " 里子 " 的温暖。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的温度恰恰藏在这份 " 不完美 " 的真实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近年来爆火的淄博烧烤,当地政府没有因烧烤的油烟和嘈杂而打压,反而全力服务,开设公交专线、规范市场秩序、动员全市力量保障游客体验;又比如,今年国庆节期间,火爆全国的景德镇 " 鸡排哥 ",当地政府为他成立了工作专班,维持现场秩序,引导顾客购买,甚至半天时间火速焕新 " 鸡排大道 ",接住了泼天流量;再比如,前两年,成都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明确外摆区域和时段等措施,有条件地允许餐馆等临街店铺开展外摆经营,激发消费活力,助力经济复苏。

这些平衡秩序管理与市场活力所做的积极探索,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更高层面的统一。城市治理的核心智慧,在于从 " 管控思维 " 向 " 服务思维 " 的转变,最终,让城市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容器,既盛放井然秩序,更滋养人间烟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