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全攻略:从零到一的手把手复习秘籍大公开!

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大概是从10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其实大纲解析四十多万字的容量内容稍微比较枯燥一点,而且因为文字的表述方式很相似,也比较容易记混。但是只要把第一部分的马原看过之后,毛概和中特就比较容易了,而近代史和思政几乎没有什么理解难度。这本书我当时是配合着《肖秀荣1000题》来看的,基本上是像看课本一样的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选择题,感觉效果很不错,因为有题目的考察,所以慢慢的就把握住了看书的重点(虽然会感到几乎全书皆重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差别,也就不容易记混。因为我后期几乎没有背过什么(几乎没有捧着本书去外面背半天的经历),所以我觉得看的这一遍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属于看书比较慢的盆友,但是看过之后记住的东西也稍微多一点,我大言不惭的把这种经历形容为“理解性记忆”并且极力推崇。故而,我觉得这两本参考书的价值非常高,曾有政治大神建议大纲解析需要看第二遍,如果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这一遍过后,我又傻傻的把肖1000里面的解析题带答案全部抄了一遍,当然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潜移默化之中还是会有作用的吧。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是每天2个小时英语,3个个小时专业课,其他时间基本每天只学习数学,教材看完后其实并不太明白,然后从知识到题目再反复看,尤其是以前忽略的书上的定义定理这些东西,后面做题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然后开始认真地做(不是看,这是最重要的)高数18讲,并把一些觉得很难懂的部分做上标记。10月初把复习全书做了一遍,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似乎已经开始刷真题了,这个时候心里也急,但是我觉得我第一遍做全书的效率很高,有些人虽然把全书刷了三四遍,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是在看而不是在做。我有很多总结的规律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直接问老师就ok了,但一定注意要做上标记,然后我开始做1000题,通过做题检测一下自己模糊的内容和概念,及时返回全书或者课本查看相关概念,1000题太多了我没有全部做完,但是在做1000题的同时时常返回全书的同时我已经是在二次复习全书了,然后我开始看第一次复习全书时重点标记的题,两遍的复习下来,数学的整体框架基本都有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多数考研者的棘手难题,许多人在这一关停滞不前。即使专业科目表现出色,如果未达国家线,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我自身便是鲜活的教训。因此,我要强烈提醒备考的朋友们,务必重视英语学习,从3月或4月起就要开始积累词汇,每天都得坚持,一天都不能间断,切勿眼高手低。对于历年真题,那是必不可少的资料,至少要刷五遍,彻底理解每一个单词和语句的含义,全面掌握语法知识。要知道,考研词汇往往有超出常规的含义,切忌掉以轻心。对于作文部分,提前准备几个模板是有必要的,涵盖个人特质和社会现象等主题,千万不可依赖不安全的模板,那样只会让你的文章千篇一律,分数难以提升。找一些你钟爱且文采飞扬的句子,能让批阅试卷的老师在众多答卷中眼前一亮。现在的英语作文评分通常有多人复查,即使第一个老师忽视了你的亮点,下一个老师也可能发现。所以,就算写作水平不高,也不要乱写,简单明了的表达往往比分更高。至于翻译长难句,唯有通过日常练习来提升,因为这部分的分数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大约两三分左右。总的来说,对待这门学科,一定要谨慎认真!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处理导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涵盖了信号的基本概念、特征分析、滤波、变换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理解信号的本质和各种处理方式是基础,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深入理解傅立叶变换及其应用尤为重要。傅立叶变换是解析和理解非时域信号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连续还是离散,都需熟练掌握其计算和性质。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也是理解控制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需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练习。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包括DFT(离散傅立叶变换)和FFT(快速傅立叶变换),以及DSP处理器的工作原理,都是考试的重点。理解DFT如何将时域信号转换到频域,以及FFT如何高效实现这一转换,对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用。了解DSP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能帮助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算法。
再者,滤波器的设计和分析也不能忽视。从理想滤波器的概念,到巴特沃斯、切比雪夫等实际可实现的滤波器,再到IIR和FIR滤波器的区别,这些都是需深度理解的内容。凭设计不同类型的滤波器,训练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环节同样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需凭实验来验证和深化,凭编写代码实现信号处理算法,或者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模拟,帮助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