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夜的秘密,“虫虫工程师”搅动海底改变世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 " 石板滩生物群 " 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 5.5 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 1000 万年。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中国三峡的石板滩生物群,揭开生命大爆发的秘密
大约 5.39 亿年前,地球生命经历了一场被称为 " 寒武纪大爆发 " 的演化革命,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短短几百万年内 " 集体亮相 "。然而,生命大爆发并非无源之水,在此之前是长达近一亿年的埃迪卡拉纪,虽未留下如寒武纪那样丰富的化石,但相对 " 静默 " 的世界也有不少生物存在。
地球如何从 " 静默世界 " 跨越到 " 生命爆发 "?在中国湖北的三峡地区,古生物学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 " 时间胶囊 " ——石板滩生物群。它们生活在约 5.5 亿至 5.43 亿年前,正好处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的 " 咽喉要道 "。
这个生物群完美地保存在石灰岩中,产出的化石种类多样、细节丰富,如同一部纪录片,保存下这一关键转折期的生态实况。
在石板滩,学者曾发现过许多重要的化石。石板滩生物群已经因其 " 明星居民 " 而轰动世界:比如可以 " 行走 " 的夷陵虫,将分节动物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千万年;还有螺旋网格海绵,为海绵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然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不是这些实体化石,而是它们行为的 " 日志 " ——遗迹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与博士生刘雅榕,对石板滩生物群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系统性地发现了一套令人惊叹的复杂三维潜穴化石。这些不再是动物在海底表面的简单平面爬迹,而是向地下深处开拓的立体工程。
从二维到三维升级,生命向沉积物深处要空间
" 虫虫工程师 " 的杰作有哪些类型?研究人员介绍,此次发现了 Treptichnus 属中的多个遗迹化石种,并建立一个新遗迹化石种 Treptichnus streptosus。
该新遗迹化石种被研究人员比作 " 之字型矿道 ",结构显示,造迹生物能够进行有节奏、可重复的推进和探测,这需要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肌肉控制能力。这种潜穴在石板滩已呈现出多样性,表明这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成功的、已经分异的生存策略。
此外,石板滩生物群的 " 虫虫工程师 " 还能构建 " 复合公寓 ",这种被称为 " 多山迹 Lamonte" 的遗迹,将水平的生活隧道、垂直的通道以及表面的爬迹连接在一起,集娱乐、餐饮、住宿多种功能于一体。该遗迹记录了一只动物在同一地点进行的多种复杂活动——行走、觅食、短暂栖息。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蝌蚪状遗迹,这是一端膨大,另一端是逐渐狭窄的潜穴的结构。切片显示,它的膨大端清晰地切穿了当时的微生物席层。这很像一种高效的 " 挖一勺 " 觅食策略:动物向下探出一个坑获取食物,然后沿着藻席层前进并钻出地面。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形态各异的潜穴,都指向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动物对生态空间的利用,发生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根本性跃迁。生命不再满足于在海底表面匍匐,而是开始主动地向沉积物深处要空间、要资源。
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些复杂的结构?陈哲介绍,遗迹化石是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多种生物只要具有相似的构造,或是相近的运动方式都可能产生相似的遗迹,因此一种遗迹可能是由不同的动物形成。现代遗迹学研究表明,动物需要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精确的肌肉控制,才能留下这些三维遗迹,像鳃曳动物或一些节肢动物的幼虫,都能制造出类似的复杂潜穴系统。
重写演化剧本,点燃 " 寒武纪大爆发 " 导火索
" 虫虫工程师 " 的杰作产生了密集的生物扰动,破坏了浅海地层沉积物表面的微生物席。这是长期主导着海底生态的结构,微生物像毛毯一样平铺在海底," 毯子 " 下面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生物的活动范围都局限在微生物席的表面。
研究人员认为,沉积物表面的微生物席被破坏,如同一颗 " 生态炸弹 ",通过破坏底质、竞争空间等方式,对埃迪卡拉生物造成巨大压力,触发了约 5.5 亿年前第一次埃迪卡拉生物群灭绝事件,近 80% 的埃迪卡拉生物消失。
随后,埃迪卡拉纪结束,寒武纪来临,环境剧变和生态竞争的叠加,导致了第二次大灭绝,彻底扫清了旧世界的残余。" 虫虫工程师 " 创新所开辟的、松软的混合底质,创造出新的生态位,恰恰为那些需要藏匿、觅食和建造庇护所的显生宙动物准备好了舞台。
这项研究表明,动物绝非仅仅是被动适应环境,它们也是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波澜壮阔的 " 寒武纪大爆发 " 并非无源之水。它是由一系列前期的创新,特别是行为上的创新,一步步铺垫和催化的。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是钟寅
(受访对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