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城市气质与企业家精神
长三角腹地的清丽湖州,数百年商脉从未中断。
回溯过往:明代“湖州客人”踏遍南北,以丝绸织就跨区域贸易网络;近代湖商跻身中国四大商帮,既凭辑里湖丝远销全球,更突破传统商帮局限,转身创办近代缫丝厂——这份“善抓机遇、务实兴业”的精神,也自此融入湖州的城市特质。
1984年9月,莫干山会议在湖州掀开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史的关键一页。百余位青年经济学者在此平等论道,最终形成的“价格改革双轨制”方案获中央采纳,为市场经济破局撕开关键缺口。
彼时还是西北大学研究生的张维迎,正是这场思想浪潮中的重要参与者:他在会上阐述“价格由供求决定、改革应以放为主”,直击计划经济核心痛点;同一年,他发表中国经济学界首篇聚焦“企业家”的学术文章,此后四十年更始终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深耕研究。
时空交叠,湖州与“企业家精神”的联结,亦延续至今——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践行者。
“湖州的城市气质中熔铸了企业家精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企业家精神并不只在企业家身上有,党政部门、党员干部身上,也可以有企业家精神。”湖州市委书记陈浩的这番解读,让企业家精神跳出了“企业专属”的局限。
当张维迎在《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精神提炼为“善于把握机会、创新和想象力、毅力和耐心”,人们不禁追问:这份理论,如何在当代湖州落地体现?11月1日启幕的湖州民营企业家节,正是观察的最佳切口。
湖州民营企业家节现场。主办方供图
节会的“创新和想象力”
以法定形式为民营企业家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湖州是第一个。
2022年8月,湖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11月1日确立为“湖州民营企业家节”——这一举措,不仅让湖州企业家有了专属的精神图腾,更以制度刚性固化了“尊商、重商、亲商、爱商”的城市共识。
连续三届节会的实践中,这一节日早已超越表层意义,成为链接政企、赋能发展的平台。“设立企业家节,一是以城市的名义,表达对民营企业家的尊崇和礼敬;二是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与湖州双向奔赴,成为湖州的‘城市合伙人’;三是透过这个节日,观察湖州民营经济的精彩变化。”湖州市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殷杰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刚随市领导完成一轮企业家走访,为民营企业家代表送上一捧鲜花、一份节日封,面对面倾听诉求,“这不仅是表达对企业家的深情厚谊和高度认可,更希望激励他们树立‘城市与企业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行业中勇当开拓者。”
民营企业家节现场
一组来自湖州发改委的数据清晰印证民营经济的分量:全市77.3%的生产总值、80.4%的税收、88.6%的出口额、95%的就业岗位、97.5%的市场经营主体,均由民营经济贡献。“这组数据解释了我们为何要以最高礼遇对待企业家——他们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殷杰说。
节会的“想象力”,更体现在细节处的尊崇。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家节活动现场,200余名企业家端坐主会场前排,场外“星光大道”的照片墙上,既有深耕数十年的行业领军者,也有崭露头角的95后创业者。每年的前期走访,今年范围从“银杏奖”“湖颖奖”获得者、500强企业,延伸至“湖州新锐榜单”中的小微企业,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带队赴各区县走访慰问。
更具突破性的设计,还有“企业为政府颁奖”环节。今年节会现场,“银杏奖”“湖颖奖”获奖企业家及政策受益企业代表,将为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部门颁奖——这不是简单的角色反转,而是以反向激励倒逼政府服务升级。
“以制度设计固化节日品牌,以细节安排传递尊崇温度,最终让‘民营企业是湖州最宝贵财富’成为全城共识。”殷杰的总结,道出了节会创新的核心——让企业家精神,在政企互动中持续生长。
一座城市的“耐心和毅力”
民营企业家节前一日,77岁的“珍珠爷爷”、欧诗漫控股董事长沈志荣,在罗马亲手接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奖牌。从珍珠养殖匠人到世界文化遗产守护者,沈志荣近50年如一日地投入毅力和耐心。
在湖州,企业家精神里的“毅力和耐心”,不只是企业的坚守,更是城市的陪伴。
这份“陪伴”,具象化为坚持三年多的“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每周三下午,市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轮流主持会议,邀请8至10名企业家畅所欲言两小时,小到“员工子女入学”,大到“生产线技改融资”,问题当场记录、交办、督办。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常提的“长期主义”,正是这一机制的核心逻辑——政企互动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陪着企业跨过每一道坎。
截至2025年10月15日,湖州全市已召开恳谈会1194场,覆盖8712位企业家,收集的10950个问题满意率达99.7%。
零跑汽车新能源电池包项目负责人的经历,是这一机制效能的例证:“我们在吴兴区恳谈会上提了‘电力增容跟不上’的问题,第二天供电部门就上门制定方案。最终项目2月开工、6月交付、8月投产,比行业平均速度快了4个月——政府几乎每周都在现场开督导会,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关于湖州政商关系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雨中打伞”。
“在一次次‘雨中打伞’中,我们感受到了太湖南岸的温度。”三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向文波在2023年湖州商品交易会上的发言,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这份“遮风挡雨”的信任,正转化为企业增资扩产的底气。2024年,湖州民营经济主体达54.2万家,新增1.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占比91.6%;2025年民营上市企业64家,占全市98.4%,7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跻身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民营企业家节活动现场。
民间投资的数据更显信心:2024年湖州民间投资达1118.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2.7%,高于全省平均5.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民间项目投资增长5.1%,高于省均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三。
“城市愿意陪企业‘慢下来’打磨核心竞争力,企业才敢‘快起来’布局未来。”采访中民营企业家的这句话,阐明了湖州民营经济韧性的根源。
基层干部的“机会感”
在长兴县国科炭美的千吨级煤基硬炭生产车间,自动化流水线正将煤炭转化为高纯度硬炭——这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核心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
国科碳美产品。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摄
2022年,董事长陈成猛带着技术团队从太原出发,走访长三角10余个城市,最终选择落户湖州长兴,“不是因为这里的政策最优惠,而是干部的‘机会感’打动了我们。”
“周五下午到长兴洽谈,晚上返回太原,周日一早,长兴的招商干部就带着工厂选址方案、配套政策追到了太原。”陈成猛至今记得当时的震撼,“他们不仅懂我们的技术,还能预判钠离子电池的产业风口,甚至帮我们对接了上下游供应链和下游客户资源。”一个月内,项目签约落地;如今,国科炭美的硬炭产品已供应国内头部电池企业,推动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
湖州干部的“机会感”,从来不是盲目“抢项目”,而是基于产业判断的“精准识机”。
“湖州的干部,比我们还懂行。”这样的评价,在黄鹄机床创始人黄文波的创业故事里同样鲜明。作为一群跟进口机床打了二十年交道的80后,黄文波团队深知“高端工业母机国产替代”的迫切——从饮料瓶模具到火箭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机床的现状,让他们在2016年毅然走出舒适区,创立黄鹄机床,立志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高端五轴联动复合加工中心。可理想的落地远比想象艰难:创业前五年,团队掏空十年积蓄、抵押房产,仅成功交付2台机床,公司一度游走在倒闭边缘。
2021年,当他们带着核心自研技术走访多地寻求转机时,长兴干部的敏锐与效率,成为“破局”的关键。“长兴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出力、出地、出主意,再加上本地企业德玛克大力支持,黄鹄在长兴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壮大。”黄文波回忆,在湖州政府全力支持下,黄鹄得以心无旁骛搞研发、抓生产,2024年成功交付首条全国产化的航空发动机机匣柔性生产线,预计2025年销售额可突破3亿元。更让他感动的是,当企业提出扩产需求时,政府迅速推动二期项目落地:100亩土地、10亿元投资,达产后将实现年产300台高端五轴机床、年产值12亿元。
“如果不是长兴干部抓住‘国产替代’的机会,读懂我们死磕微米级精度的决心,就没有黄鹄今天的突破。”黄文波的感慨,道出了企业与城市的彼此成就。
德清莫干山矿坑瀑布下的时装秀。“德清文旅”微信公众号 图
这种“机会感”,还延伸到跨界创新的领域。不久前,德清一家植物扎染品牌联合文旅部门、艺术家,在莫干山举办“植染大地艺术秀”:矿坑瀑布下的时装秀、庾街的植染装置、穿植染T恤的越野跑者……这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活动,源自干部15分钟的“拍板”。“我们提出想法时,担心‘太小众’,但干部说‘这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好机会’,不仅协调场地,还帮我们对接旅游平台宣传。”品牌负责人许志伟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原先从事传统纺织,也是在德清莫干山的绿色、艺术、运动发展氛围下,转向植物染,形成了企业与政府间的良性循环。
从技术落地到文化创新,湖州干部的“机会感”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不是我们创造机会,而是读懂企业的创新价值,帮他们抓住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基层干部以把握机会的敏锐、专业务实的态度护航企业,湖州民营经济的“向新向强”,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百年湖商商脉绵延,莫干山会议思想回响,湖州民营企业家节启幕。这座城市的企业家精神,藏在法定节会的创新里,在“周三恳谈会”的坚守中,也在干部追项目的敏锐间。
湖州从未把企业家精神当标语,而是让它成为城市治理的逻辑、企业成长的底色。而每年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家节,终将成为这座城市与企业家共同书写的续章——关于坚守与创新,关于陪伴与成长,关于一座城市与一种精神的双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