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析:中企出海规模、结构和动态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03日 08:51:20

2025年9月,《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发布。至此,其自2003年起已发布22期。

对外直接投资指中国境内企业等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区别于货物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是反映中企出海最直接的数据。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拟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02-2024年发布的数据,分析中国企业出海的总体趋势、重要节点,特别是挖掘近10年的数据,分析中国企业出海在目的地、行业、投资来源地等方面的结构特点、变动趋势。

出海持续快速增长,2024多项数据创新高

澎湃研究所关注的中企出海,主要包括企业“走出去”投资、设立机构、派驻人员等的经营行为。在《公报》中,出海规模主要反映为三个指标: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和中国直接投资境外企业数。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均属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前者指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净额),后者指截至某一特定时点(比如某年末)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累计总额,减去已撤回的投资额。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即净额)为1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连续2年增长超过8%,位列全球排名的第三位(前两位为美国、日本)。

202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1399.3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105倍。在全球的排名,2002年为第25位, 2017年为第2位,2018-2024年为第三位,仅次于美国、荷兰。但从存量绝对规模上看,中国与美国差距仍然较大,仅相当于美国的32.2%。

图1所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逐年增长,流量金额不仅为正值,且总体上递增。

图1  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本文图表均为 周燕玲、马雨萱制,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中国投资境外企业数也始终保持正增长,虽然增长率起起落落(图2),2008-2024年境外企业数的平均增长率达10.4%。截至2024年末,中国的3.4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约5.2万家。

图2  中国投资境外企业数

中国直接投资境外企业员工数的增长,也印证了中企出海的长期趋势。2024年末,境外企业从业员工总数502.1万人,为2006年末的8倍;较2023年末同比增长17%,为近年最高增速。如图3所示,2024年境外企业平均规模(员工数)也创下历史新高,约为97人。

图3  中国投资境外企业员工数

内外因素促发出海形势变动,2023年后“新出海潮”涌现

基于上述图1-3对历时性数据梳理,几个数据波动点值得关注,即重要出海形势变化点:

(1)2004-2006年,进入WTO后,中国境外投资项目与外汇管理的核准制度开始简化。2004、2005、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同比增长高达94%、122%、73%;2006年对外投资存量金额同比增长58%,为至今22年最高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发改委随后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第21号令),将原有对外投资管理的“审批制”改为“核准制”。

2006年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外汇管理也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并部分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和购汇额度的限制。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濒临破产,或大量出售资产,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提供了机遇。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同比增长111%,存量金额同比增长56%,为历史次高。

(3)2014-2017年,受国家政策影响,中国对外投资经历了一轮剧烈扩张和收缩。

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被提出。2014年出台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9号令),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普遍施行“备案制”,核准范围和程度大幅缩小和简化,将便利化程度推到新高度。中国外汇储备也于2014年达历史峰值近4万亿美元。

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走出去”)首次反超实际使用外资(“引进来”)。2015、2016年中国境外投资井喷式增长,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并购异常火热。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创下历史最高,为1961.5亿美元。

同时,国家很快注意到对外投资领域的风险,并加强了监管。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声加强境外投资领域的监管,重点关注“个别企业或个人通过对外投资渠道来转移资产”行为。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三类境外投资活动,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境外投资。

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应声而落:当年对外投资流量金额下降19%,对外投资境外企业数增速也大幅下调。这一趋势延续到2018、2019年。这两年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迫使一些中国企业将产线部分或全部转移至不受关税影响的国家。但部分制造业的产能转移似乎在总体数据上反映不明显。

(4)2023年后,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还是对外投资境外企业数、员工数都出现较大幅的稳固增长;且“走出去”金额大大高于“引进来”(图4),被舆论称为新的“出海潮”。

2020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境外企业数增速都开始逐渐回升,除了2022年因疫情防控有所下探。2023年后,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继续稳定增长,境外企业数增加明显。

2023年,中国直接投资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数达7913家,较2022年猛涨1483家,史上增长最多,甚至超过了境外投资产业不受限制、强化监管前的2016年。2024年,对外投资境外企业数增加8%,员工总数增加17%,是近年的高值。

图4  “引进来”和“走出去”投资金额对比

出海目的地:东南亚成热门、美加澳转冷

截至202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190个国家 (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81.2%。其中,从历年数据来看,占比排名前15位的国家,合计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约9成,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也是观察、分析其间变化的主要对象。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整理了近十年(2015-2024年)对外投资存量总额占比排名前15位的国家(地区)的数据,分类分析如下。通过分析占比数据,可了解对外投资的相对重点变化。

(1)对外投资存量总额前三: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

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是世界三大离岸注册地。这5个国家(地区)的投资资金主要以投资控股为目的。近十年,他们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70%-80%。如图5所示,其合计占比在十年间呈总体上涨趋势,2020年至今均在80%左右,2024年略有下降到78.6%。

五个国家/地区中,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他们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十年稳居前三的目的地。特别是香港,远超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稳定占取了55%-60%比例。在2017年跨境投资监管收紧使其占比降低至54.2%之后,香港所吸纳的中国投资在近年总体稳中有升,特别是2024年首次超过60%,达至61.2%。

图5   香港、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五地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占比

(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下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作为北美洲的两大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15位中占了一席之地。近十年,美国的占比在3.8%-4.4%之间,加拿大占比0.5%-0.9%。

如图6所示,近年两国的占比均有所下降,加拿大2023、2024年未进入前15。美国,近十年中前八年都处于占比排名第4位,2021年以后占比3%以下,在2023、2024年第4位的排名被新加坡超过;但其作为对外投资重要目的地的地位仍未改变。

类似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中的占比,在近十年中渐渐下滑,从2.6%降至1.1%。

毗邻美国的墨西哥,从未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15位,但于2024年首次进入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第11位,占流量总额0.8%,是2024年海外出海新秀之一。

图6   不同出海目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比重

(3)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上升:东南亚

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权重下滑形成对照的是,东南亚国家在2018年,特别是2020年以后占比显著增长。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新加坡,从2022年开始,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占比明显上升,并在2024年达到3.3%,超过美国,成为近年火热的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占比也跃升显著。但节奏与新加坡略有不同。先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可能由于中国制造业转移,其比重略有上涨,特别是前往马来西亚的资金贡献了0.5%的比重;2021年后,前往越南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多,及至2024年的四年间每年都占取了0.4%-0.5%的比重。

同属亚洲的阿联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虽然未进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前15位,但2018-2023年期间处于流量前15位。中东也是出海谈论较多的地区。

(4)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有升有降:欧洲

近十年进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前15位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荷兰、英国、卢森堡、德国,瑞典、法国、俄罗斯有时在列。

近十年俄罗斯的比重总体是逐步下滑的。2021年开始已不在前15位之列。不过2024年,投往俄罗斯的流量资金占当年总额的2.2%,与热门的泰国、越南相当。

其它欧洲国家(主要是荷兰、英国、卢森堡、德国、瑞典、法国)吸收中国直接投资的资金,在2015年左右占比较高,可能由于活跃的商业并购,特别在荷兰和英国。其后明显下降,2023年、2024年其占比又略有回升。

出海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多,软信业激增,金融、采矿、建筑业下降

从历年数据来看,占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合计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95%以上。

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多,近十年占比在30-40%之间。按《公报》表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投资控股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新加坡、美国、 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卢森堡等国家(地区)”。

此外,经常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的行业,主要有7个。以下通过分析近十年这7个行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占比数据(如图7),了解行业方面的相对重点变化。

图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主要行业分布

早期占比较多的出海行业——金融业、采矿业,近年占比明显下降。其中金融业投资中53%为对外货币金融服务,即银行业。2024年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共在51个国家 (地区) 开设103家分行、70家附属机构,员工总数达5.2万人。

建筑业占比也缓慢下降。

同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总体呈上升之势,已位列出海行业前列。制造业在2018年后震荡上升,这可能与此后开启的关税贸易战等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有关。近年增多的出海东南亚的企业多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在2019年后占比增长,2023年也很活跃,可能与此期间跨境电商业的兴盛有关。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2024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比突增到12.7%,占据除租赁与商贸服务业之外的第一位。从其近十年的轨迹来看,该行业对外投资波动很大。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涉及与跨境电商相关的物流、仓储等商业工程,其投资占比在近十年相对稳定。

出海来源:非国有企业占一半,浙企活跃,上海较平

以同样方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资金占比),也可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性质,以及国内地区来源的相对分布和变化。如图8,非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非金融类)中的比例,自2006年一路攀升,至2025年已占半壁江山,说明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在出海中的角色越来越重。

图8   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中的非国有企业占比

近十年该比重一直在50%上下震荡。2024年该指标数据缺失。但从另一指标,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控股占比来看,2024年为54.3%,较2023年的46.1%大增。因此,2024年对外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中的非国有企业占比估计较2023年的48%更高。

从投资来源地(图9)看,以近十年非金融类为例可大致分为四档,第一档为广东,占比20%-30%;第二档为上海,占比15%-20%;第三档为浙江、北京,占比约8%-15%;第四档为山东、江苏,占比5%-8%。

图9  各地方企业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存量占比

浙江企业的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在2020年之后增长迅猛,不仅体现在存量金额占比明显提高,还体现在流量占比在2022、2023年取代了广东常年第一的位置,2021、2024年也位于第二,这是过去十几年从未有过的活跃。浙江和广东都是外向型经济的代表。

上海自2021年以后的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存量占比逐年下降,且在2024年流量占比罕见地落入第四的位置,甚至落后于山东。这一新出海浪潮,应得到上海企业和官方的正视和重视。

最后需要说明,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和出海并不完全等同,可能并非所有的投资都用于企业海外经营,用于出海的资金也不完全经过ODI(境外直接投资)审批;有些流入香港、开曼群岛等地的资金最终目的地很可能另有他国。不过,其间体现动态和趋势,在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看来基本与近年的观察、感受相吻合。

(实习生马雨萱对本文亦有贡献)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