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力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江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江苏大学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选择题与多选题主要考察的是大纲所涵盖的知识,偶尔会涉及一些时事。大纲是掌握具体信息的关键,我可以保证,它绝对是核心所在。你只需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各个章节的重点,毕竟在政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哲学部分稍显深奥,但大纲已经清晰详尽地列出了大部分内容。你的任务是反复阅读,逐渐熟悉,接着按照重要性记忆。后期,推荐尝试自行梳理每章的框架,用不同层次的括号标注重点,这样能帮助你理解知识结构,并能根据这个框架复述每一个知识点,这就是将书本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这无疑需要一定的自我学习和总结能力。
对于主观题,首题通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要求用理论解释实例,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遵循大纲,这是固定的答题模式。接下来的题目可能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治理、改革、文化构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道德与法律等主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读懂材料,迅速找到大纲对应的点,结合材料内容阐述,进一步结合现实进行拓展,并加入个人的观点。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我花的时间最多的一门科目,甚至比专业课还要多,当然我并不建议大家也这么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确实差别很大,我只是想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在专业课分差拉得不是很开的时候,数学决定了你初试的总体水平。复习最重要的也是基础,李永乐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个人认为必不可少,考点要求、章节内容精讲、例题分析,该有的都有。在全书的使用上,我先是完整地看了一遍全书,知识点和例题都是看,我在看的过程中把教材当作参考,遇到疑点难点再去翻教材,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但我觉得效果还可以,不过建议大家还是按照基本的步骤,先去看一遍教材,一遍就够了,然后好好利用全书。我在看完一遍之后,自己动笔又把所有例题独立地做了一遍,写了满满一个练习本,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学习难点,这些成了我之后反复查看的精华,一定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关于《基础过关660题》,我也做了,而且花了挺长时间去做《660题》,效果是有的,但我感觉作用有限,《660题》中大概70%是基础题,还有20%到30%是比较难的题,要么方法不常见,要么知识点生僻,做起来比较浪费时间,作为一种拓展练习是可以的,但花在上面的时间切不可太多,当然,数学我也准备了《历年真题权威解析》,同样是作为模拟自测,我到大概最后一个月开始做的数学真题,从2005-2019年,每一年的真题都完整做了一遍,这里提醒一下,2007年以前题型设置和现在的不太一样,比较陈旧,因而实际上真题练习从2007年开始即可。我每次模拟都是严格划定时间,3个小时做完停笔,最开始的时候总有一两题做不完,不过熟练之后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方面主要工作是背单词,做真题,自己整理作文模板。首先背单词从大三寒假开始的,刚开始用的是扇贝,背了100多天,不想用了,就背书了,用的是红宝书,背了10好几个单元,之后就陆陆续续背的。英语真题方面从暑假开始做的,我就光做了做阅读,刚开始做的时候错8,9个,后来慢慢的错到7,8个,再后来就错到5,6个,再后来做就一直这水平了,上不去了,到了瓶颈。慢慢的坚持就发现阅读错到3,4个了,再到后来,就错到1,2个,感慨那时候的自己真厉害。保持这个水平后到后期就每天做一两篇,保持手感。搞定阅读后,考试前两周,跟着老师上作文冲刺班,老师给了好多句子,我就开始整理,第一段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写,第三段怎么写。总共整理了3套模板,包括无形社会话题正面,无形社会话题反面,有型社会话题,后来嫌三篇比较多,就减到两篇,正面,反面两篇。考试的时候考行动,正好用上,自己写了写第一段,后面的换换单词,基本全用上。整理作文模板期间,就开始了剩下题目的学习,先把最简单的新题型搞定了,之后搞了搞完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能量转换问题。它涉及到的概念广泛,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湍流理论等,也会与热力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有所交叉。
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这是学习流体力学的第一步。例如,你需理解压力、密度、速度、温度这些基本物理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流体静力学中的浮力原理、伯努利定理,以及流体动力学中的连续性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等,都是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核心内容。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做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方式。你凭历年真题、教材习题来锻炼自己,尤其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管道流量、风压分布等问题。遇到难题时,别怕,多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构问题,你会发现,流体力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和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实验和案例分析也是学习流体力学的重要环节。江苏大学的课程中,通常会有实验课程,你亲手操作,直观感受流体的动态行为。阅读相关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这会大大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
复习的过程中,建议定期回顾,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学到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在面对复杂的题目时,迅速定位到相应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