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西财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金融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想要考高分主要是在于客观题,主观题其实最后大家都差不多,拉不开差距,肖秀荣老师的肖四和肖八熟背就可以了,我买了精讲精练,1000题和真题,我从8月份开始复习政治,首先是跟着老师上课,老师讲了很多知识和干货,配合着实例理解着很容易,然后精讲精练看一遍,每天晚上2个小时的时间,其他时间是复习专业课和英语,第一遍看书的时候配合1000题来看。看一章做一章的选择题,单选和多选,然后错的地方在书上找到标注出来,1000题我没有做大题,主要就是拿来练选择题的。第一遍大概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9月中旬开始看第二遍精讲精练,这一遍是重点看马原,毛中特和第一遍时在书上画的重点,其余的可以不看了,第二遍是配合着真题来看,我是做选择题,然后大题看着答案过一遍,之后就是肖八和肖四了,肖四出来的比较晚。之前可以好好地做肖八,我是在上午看着时间做肖八,因为政治是上午考的嘛,大题没有全部写在卷子上,只是写总结的话做的比较快,肖八的大题其实看熟练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完全背下来的,当然如果你的时间比较充足,能背下来是最好不过了。肖四的大题是一定要熟背的,我还买了任汝芬最后冲刺试卷,其实内容是差不多的,能背熟一套就可以了,主观题可以在最后冲刺复习,但是客观题是要平时积累的。
考研数学方面:
平时练习要加快速度,不要拖拉,学会定时练习,逼自己在高压状态下思考,这才是考场的状态。很多同学一年自习下来,忘了考试的感觉,到了考研的考场上异常生疏,问题就在这里。平时的练习要拿出考试的态度来,给自己压力,加快做题速度。我用的是二李的复习全书,感觉知识点很细,而且配套的题目也很经典。七八月份把第一遍作了,感觉晕晕呼呼的,然后就是不断的做这本书,到十二月的时候,作了四遍的样子,做完每一章的题目后总结一下思路和解题方法(很重要的)。觉得数学做题一定要理解,不用做很多书。同时,根据一些学习经验,临考前做了下400题适应下考研的题型,同时把握下时间。个人觉得400题比真题难,而且四百题的前几套比后几套也难,所以大家做完前几套之后如果不满意千万别紧张。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文水平并不高。无论你的四六级成绩如何,即使四级未达标也不必沮丧,同样,即使六级分数超过500分,也不应沾沾自喜。我备考时主要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系列,包括真题集和阅读理解150篇。其实仅凭这两本书就已经足够了,但要注意,黄皮书的珍藏版只包含2005年以后的题目,我还是推荐完成早期年份的真题。至于150篇阅读,基础部分足以,进阶部分难度较大。同时,要记住历年真题中出现的生词。词汇量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你能记住多少。起初,我在学习单词的同时做150篇阅读,暑假结束时完成,那时我还未接触真题,后来还是做了两套来适应题型。九月份开学后,我开始专注于真题的阅读和新题型。我会尝试翻译每个句子,不懂的地方会请教老师,老师也会全面解析全文。对于新题型,我会先独立完成,然后查看答案分析,并反复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进入第二轮真题练习时,我转为专注阅读翻译。我直到11月才开始准备写作,特别提示,尽量避免使用完整的模板。因为担心作文,我在考前背诵了一篇110多个词的模板,导致考研时大作文只用了20多分钟,可能分数并未及格。即便如此,提前半小时完成考研英语,准确度仍有待提升。对于写作不擅长的人,构建自己的模板是很重要的。在考试前的二十多天,我开始了第三次真题训练,这次包含了完形填空,阅读A、B部分的答案几乎都能猜到,实际上我是在回顾前两次的解题思路,特别是针对之前做错的题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即使是英语水平较弱的人也应该能顺利过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二通常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应用。微观经济学要理解供求模型,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决策,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以及市场失灵等内容。宏观经济学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理论,货币银行系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微观经济学,我建议你从基础概念出发,比如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实践这些理论。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也是高分的关键。
对宏观经济学,理解宏观经济指标如GDP、CPI、失业率等的意义及其计算方式非常重要。需掌握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等核心工具,并能够分析它们如何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复习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理解和应用,不仅仅是记忆。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学科,理解了原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解。我会推荐你阅读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或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它们对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助于深化理解。
关注当前的经济热点,如国际贸易争端、货币政策调整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分析能力和答题深度。定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时报》等专业期刊或新闻,这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也能为论述题提供素材。
历年真题的练习不能忽视。凭做真题,你了解试题的难度和风格,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模拟考试环境,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