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深处一场会,显示出了差异与分化

博主:fm5i0dxdb2j0考研资深辅导 2025年11月11日 12:33:21

11 月 10 日,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北部帕拉州首府贝伦市正式召开。

此次会议正值《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各缔约国需提交新一轮气候行动目标(国家自主贡献,NDC)。

这既是对十年来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大考,也将对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市正式召开。

严峻形势下的高规格会议。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愈发严峻,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的潜在威胁不断增大。此时,联合国召开高规格大会,足见对气变问题的重视。

全球气变形势日趋严峻。

最近,全球 160 名科学家联合发布《全球临界点报告》,认为世界已经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

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即将突破 1.5 ℃的临界阈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

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出现的不可逆融化将导致海平面长期上升;亚马逊雨林可能在升温达 1.5 ℃时开始大面积枯死;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面临崩溃的风险,导致西北欧冬季更寒冷、西非和印度季风减弱,严重威胁全球农业产量与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导致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迅速逼近,意味着人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 " 气候现实 ",地球多个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巴西亚马逊地区。

东道主全力筹备此次会议。

大会开幕前,11 月 6 日至 7 日先举行了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为正式会议凝聚共识。

作为主办国,巴西总统卢拉在峰会上明确表态,称本次大会将摒弃形式主义,聚焦 " 承诺、适应、融资 " 三大关键词,避免气候大会沦为 " 意识形态展示会 ",并强调所有缔约国需切实承担执行气变治理义务。

为凸显会议重要性,巴西将会场设在亚马逊雨林腹地的贝伦,让与会代表亲身体验这片 " 地球之肺 " 的生态价值,甚至在 COP30 期间将首都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贝伦。

虽然组织方对 COP30 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当前全球气变事业却面临极其复杂的态势,拥有关键话语权的几方力量尚难协调一致,各方叙事及政策取向迥异,深刻反映了大国围绕气变的激烈博弈。

COP30 联合国气候峰会会场。

美国大开气变 " 倒车 "。

特朗普重返白宫使美国气变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此次美国更主动缺席 COP30 峰会,成为全球气变事业的最大负面影响。

政策转向。

2025 年 1 月,特朗普就任总统首日即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

美国 " 退群 " 举动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构成系统性冲击,世界资源研究所警告称,美国的退出将导致全球减排努力倒退至少三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称其为历史性倒退。

今年 7 月,特朗普签署通过的 " 大而美 " 法案,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造成巨大打击。

今年 7 月,特朗普签署 " 大而美 " 法案。

该法案大幅取消了数十项绿色能源激励措施,打乱了美国政府对绿色能源项目的长期投资和发展规划。相反,传统化石能源却获得特朗普高度青睐,法案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开发提供便利与成本优惠。

更有甚者,美国环保署正在起草一份旨在取消对美国境内燃煤和燃气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方案,提议撤销关于 " 温室气体排放危害公众健康和福祉 " 的科学认定,直接动摇了全球气候行动的共识基础。

削减资金。

特朗普上台后便宣布," 将立即停止或撤销美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做出的任何所谓的财政承诺 ",导致全球公共气候资金池出现巨大缺口。

此外,白宫在 2025 年预算中削减了约 32 亿美元的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拨款,这些被砍掉的项目中,包括大量气变事业项目资金。

在特朗普的授意下,美国政府在气变问题上的投入已迅速下降,气变事业在美国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

欧洲陷入妥协内耗。

欧盟在气变问题上一贯态度积极,但当前欧盟各国均面临不同发展困境,安全、经济、社会等问题频发,因此在气变问题上逐渐出现分歧。

多方妥协设定目标。

在 COP30 召开前夕,欧盟各国气候部长经过马拉松式谈判,达成了一项妥协版本的气候协议:到 2040 年在 1990 年水平基础上减排 90%,但允许成员国通过购买海外碳信用额度来部分抵销国内减排义务。

也就是说,欧盟实际仅需完成约 85% 的域内减排目标,其余部分可通过向他国支付资金来实现减排。

分歧加剧艰难前行。

当前,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担忧减排影响本国工业竞争力,对气变问题持谨慎态度;法国、意大利对气变事业持积极态度,但受限于本国实际情况,执意要求扩大碳信用抵销比例;西班牙、荷兰等国则是强硬的减排支持方,是欧洲气变事业的领跑者。

为弥合分歧,欧盟被迫放宽减排要求,还将新碳市场计划的启动时间从 2027 年延后至 2028 年,为短期政治平衡牺牲长期气候利益,充分暴露了欧盟气候政策的脆弱性。

中国践行治理承诺。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始终以实打实的成效履行承诺,在生态保护、能源转型和全球合作三大领域持续突破,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

发展规划与框架体系共建。

当前,中国围绕气变问题提出了 "1+3+3" 的系统性目标框架。

"1" 是指一个总量目标,即到 2035 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 7%-10%,力争做得更好。

第一个 "3" 是三个量化指标,包括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30% 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2020 年的 6 倍以上、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 240 亿立方米以上。

第二个 "3" 是三个定性指标,即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全球合作与模式革新并举。

合作框架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必要保障。

中国作为全球气变合作的践行者,已与 43 个发展中国家签署 55 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危机的能力。

此外,通过建立 " 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推动成立 " 一带一路 " 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分享绿色发展技术,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气变问题绝不是 " 危言耸听 ",更不是 " 最大骗局 ",而是全人类必须直面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各国应当也必须 " 携起手来 ",抵制为一己之私损害全球气变事业的恶劣行径,为人类文明的绵延赓续,筑起最坚实的屏障。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