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纲解析看一章,做对应一章的1000题,只做选择,分析题不用看(后面再说具体),不要将答案写在书上,因为1000题也不能只做一遍的,写在纸上就可以,1000题我为了查阅答案方便撕成了8份,每一门的题和答案,嘿嘿,这点可以试下!做错的题要在纸上做好标记,在看答案解析的时候把这道题对应的知识点画到解析上,这样后来在做第二遍的时候就很方便了,可以很快的找到对应的语句,提高效率。在我看来,政治上个冲刺班点睛还是有必要的。自己花点时间认真的看一遍《任之一》,看的同时做一些客观题巩固基本概念比较有效果。这便是所谓的第一轮复习,即学好基本概念。
考研数学方面:
首度复习高等数学时,我推荐使用经典的李正元版《复习全书》(粉皮本),对于线性代数,则选用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阅读的同时同步解决习题,坚持独立思考,即使查看答案后,也会重新独立计算以巩固理解,绝不依赖捷径。我还习惯在书旁标注解题步骤和关键点。如果可能,这两本书最好能通读两遍。我每天平均投入约5小时于数学学习。然而,一轮过后,早期内容难免有所遗忘,所以在第二轮,我侧重通过练习题来唤醒记忆,提高技能,选择了660题,并在做题前梳理章节知识点,这有助于深化基础概念的领会。
进入后期的一个月,我每天上午专门做一套数学试题,交替使用真题和模拟题以适应不同的出题风格。熟悉真题能有效掌握常考重点,但难以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时,模拟题的预测功能就显得重要。我挑选了张宇八套卷和合工大预测卷中的10套来做,其中涉及的差分方程题目,在之前的预测题中已多次练习,因此答题时非常流畅。级数部分我一直存在短板,却心存侥幸未加弥补,导致考试时遇到相关大题只能凭空想象,颇为艰难。到了复习后期,真题得分稳定在135分以上,模拟题则保持在120分左右。
面对遗忘的内容,我会抽出时间专项复习。做模拟卷时遭遇挫折是常态,我通常每隔几天的综合训练后,会用一天来填补知识空白。如果时间更充裕,我会增加更多模拟题的练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的熟练程度还需提高。总的来说,考研准备应尽早开始,而非拖延。
考研英语方面:
完成第一轮词汇记忆后,进入第二轮,每天学习四章,每十二章算一个周期。此时,你可以同时开始接触长难句,它们的基础性较强,数量也不多,往往在你还没完成第二轮词汇复习时就已经读完。大约十五天左右,通常在九月份,你应该已经结束了单词的记忆。接下来,你可以开始做真题,专注于阅读理解部分。做完题目后核对答案,并将错误的题目摘录到专门的错题本中,深入剖析错误选项,同时记录对应的原文句子。在这个步骤之后,你可以细致地解析句子结构。别忘了,还要背诵真题中的生词。完成阅读后,紧接着做新题型,采取与阅读相同的方法。最后是完形填空和翻译练习。在此过程中,持续背单词绝不能间断。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涵盖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多个子领域。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构建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框架。我认为理解数据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因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对算法,不仅需掌握其工作原理,更要学会如何按问题选最合适的算法,并能进行复杂度分析。
操作系统部分,我主要关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理解操作系统的内核是如何协调硬件和软件,以及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对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至关重要。实践性的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凭编写简单的操作系统模拟程序,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再者,计算机网络是另一大重点。TCP/IP五层模型是核心,理解每一层的功能及其协议是基本要求。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也是考察点。这部分理论与实际结合,凭阅读RFC文档或者参与网络项目的实践来加深理解。
数据库系统的学习,主要是SQL语言、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和恢复机制等内容。我建议多做些实际的数据库设计和查询优化,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数据库的工作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固定时间复习,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如LeetCode、GeeksforGeeks等进行练习。阅读经典教材,如《计算机网络》(Andrew S. Tanenbaum)和《数据库系统概念》(Silberschatz, Korth, Sudarshan)等,它们提供了深入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我还参加了学习小组,凭讨论和解题,深化了我对知识的理解。